贝尔斯利加入 RIM在成立近十年的时候仍是一家小公司,1992年公司销售额才超过100万美元。但这一年吉姆·贝尔斯利(Jim Balsillie)加入了RIM,他的加入给 RIM 带来了不同的商业头脑。在他加入之前,RIM 精于工程开发,但是缺少对商业市场的经验,不了解谈判与合作让 RIM 看上去像只无头苍蝇。贝尔斯利的加入,则扭转了这一局面,他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帮拉扎里迪斯倒满咖啡,让他可以安心搞开发。或者如他后来所说:“我的工作就是找钱,迈克的任务就是把钱花掉。” 盯上手机市场 面对窘境,拉扎里迪斯把目光转向了日益红火的手机市场,但彼时手机市场已巨头林立,如何才能突围呢?在历经几年的探索后RIM发现了自己的杀手锏EMAIL。1998年,公司推出了RIM 950无线手持设备发布,也就是后来的黑莓。1999年首支能通话的黑莓机RIM 6230问世,有强大的电子邮件功能,支持Push Mail电邮服务。Push mail最大的好处就是高实时性,用户像收短信一样收到邮件,并且使用了标准的QWERTY键盘。因为键盘上的按钮很像草莓种子,因此命名为“黑莓手机”。 打入贵族圈 贝尔斯利意识到RIM很少主动去做市场推广,而是干等机会上门。他认为RIM 需要了解消费者,他们需要“市场营销”。此后RIM雇佣了品牌推广公司Lexicon Branding,它也是苹果 PowerBook 和 Intel Pentium 品牌背后的营销团队。RIM开始向华尔街和国会山大量推销黑莓设备,吸引了专业人士、律师、政治家和记者。他还努力吸引早期的使用者,为科技会议免费提供产品。由于在有权有势人群中普及开来,黑莓已经不仅仅是一款邮件阅读器,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它彰显了用户的尊贵身份,邮件结尾的那个“发自黑莓”的标签也起到相同的效果。很快,从奥普拉到麦当娜,所有人都成了黑莓的信徒。 对决摩托罗拉 伟大的成功,往往来自伟大的对手。一个人的万里长征是孤独寂寞的,当两个人尤其是针锋相对的两个人,却可以激励对方勇往直前,就像百事可乐之于可口可乐,肯德基之于麦当劳。幸运的是,黑莓有这样一位对手,它就是摩托罗拉。上世纪90年代早期,摩托罗拉公司尝试了把电子邮件和寻呼结合起来,但是当时 PC端的电子邮件都尚未发展起来,更不用提无线邮件了,所以摩托罗拉放弃了。但在1998年摩托罗拉手机霸主地位被诺基亚取代后,面对颓势摩托罗拉决定发力商务手机市场,由此与“黑莓”的对决正式开始。2004年11月,摩托罗拉的V3手机上市,其以创新前卫的设计对抗“黑莓”的强大功能备受好评。至此,商务手机市场形成了以摩托罗拉为首的强调外观的“时尚派”和以“黑莓”为代表的强调功能的“技术派”。两大阵营,泾渭分明。 9·11 切尼用黑莓令其名声大噪 9·11事件发生时,美国国内通信全线瘫痪,白宫上下乱成一团。而美国副总统切尼却能用黑莓手机,成功进行了无线互联,随时随地接收关于灾难现场的实时信息,发布救援指令。黑莓也从此在全球范围内名声大噪。事后,媒体蜂拥而至,“谁是黑莓?”“RIM公司在哪儿?”由此掀起了“黑莓热”,无形之中为RIM公司做了免费广告,随后这个便携式电子邮件设备很快成为企业高管、咨询顾问和每个华尔街商人的常备电子产品。黑莓也从此在全球范围内名声大噪。 救命手机的秘密 黑莓并不是在紧急情况下以超乎其他手机的语音通讯表现,而成为“救命手机”的。而是BlackBerry中的BBM在使用网络机制当中有其独到之处。BBM高效、独特的小数据包传输特点,能够在无线网络条件较差的情况下(语音信道阻塞,数据信道拥挤)能够优先传输。黑莓和运营商后台和云平台是数据长连接,无需每次握手信号,这样能保证数据连续性,减小失败,BBM数据量更小。黑莓接受数据是后台主动推送,手机无需握手信号而能轻易收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