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为互联网老兵徽剑,是他对腾讯公司现正面临的众多问题的讨论,不只是批评更多是思考,组织成为八评腾讯系列。RTdot整理来自网络,版权没有。 众所周知,腾讯是深圳也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同时也是深圳企业界的明星。徽剑自个在深圳混了这么多年,想没关系都不可能了。很多年以前,那时腾讯还只 有几十号人,跟马化腾有过交集。可惜的是,后来腾讯做大了,徽剑当年所在的公司关门了。也曾经跟RTX的开发负责人对骂过,一火之下,把他从QQ群清理 了。还跟小企鹅造型的设计者经常一块到处闲逛。 还多次帮腾讯说过话被人说成拿过腾讯的好处之类等等,很多年前在写《中国互联网十八摸》时写过腾讯,现在看来很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般了。也看过别人写的,总感觉有点猎奇。这次想梳理下腾讯,想深入挖掘一些东西。 这次用八篇博客文章来从八个角度分析下,想写深一点,而不是一种猎奇。 八评腾讯之一:腾讯的追随战略可以走多远? 众所周知,腾讯喜欢“抄袭”,被大家也骂的不行。就连腾讯的内部人士也承认,腾讯不喜好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是更多的倾向于跟随,哪怕这种跟随的做法会遭来业界的种种非议。不过从商业角度来说这有个名词“跟随战略”。 我们都知道,面对残酷的市场环境,各种机会的不确定性,使创新的风险增加,第一个吃螃蟹的很容易成为先烈。而作为一家企业,都必须考虑规避风险,考虑把握外部环境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做追随者可以有效规避风险。 通常采取跟随策略的企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试图通过创造性追随先驱者,但同时又对其策略和自己的优势加以分析,在做出有变化的追随,成为行业或区域市场的 主流;一种是无奈的追求,受制于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总体实力,选择跟随策略成为市场的补充,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偏安一隅。这些通常都是中小型企业或非重点市 场采取的竞争策略,像腾讯这样大型企业采用追随战略的,在传统企业中确实少见。 通常对于一个新产品,没有人知道真正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是什么样子,再者开拓者一般都着迷于自己的技术,忽视顾客的深度需求,所以开拓者的产品往往和消费者 的需求是有差距的。比如,价格太高、使用不便、性能的缺陷。而快速追随者可以在开拓者推出新品后,对消费者的反馈做出迅速反应,对产品加以改进,然后先于 竞争对手推出真正符合或更加符合顾客需求的产品。 在追随战略上,腾讯的QQ农场是个非常经典的案例。有人这样评价:“QQ农场就充分考虑了自己的消费人群并进行准确定位,在游戏功能上,QQ农场去除了更 多复杂的游戏部分如奴隶买卖,充分借助自己现有的QQ用户群,QQ用户只需从QQ上导入程序即可,无需其它任何手续,这样让QQ农场成为非常简单的休闲游 戏,即使你是一个从未玩过游戏的人,也可以很快的学会。在玩家之间的互动上,QQ农场更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鼓励QQ好友之间相互邀请增加玩家数量,提 高在线时间,这样QQ农场让玩家自娱自乐的同时,更成为一种和好友沟通和交流的工具,这一点是开心网所不具备的,它的更多的玩家之间是没有相互关系的。如 此这般,QQ农场迅速成为好友之间的很时髦的沟通话题。” 我们留意下,不难发觉。腾讯采用追随战略,是有他根本的原因的。腾讯最大的优势是什么?相信所有人回答都是相同的,即拥有数亿QQ会员。这样一来,任何应 用其实都可以是为对QQ会员的一种服务。任何一款创新的应用,如果他在中国大陆真的有市场的话,那么拥有数亿QQ会员(几乎是所有网民都是QQ会员的情况 下)里面,必然有一定的需求。那么腾讯为什么不做这一件事呢? 在徽剑看来,如果腾讯仅仅只是一个抄袭的企业,那么它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取得像今天的成就。一份调查显示:“最大的公司的投资收益率是16%,第二名的投资收益率是6%,第三的投资收益率是-1%,第四名的投资收益率是-6%。” 所以在成熟的市场,追随策略不是生存之道,但是对于成长迅速的新市场,变化无处不在,快速追随者合理运用追随策略经常会后来居上,代替开拓者成为行业新的 领导者。所以,当你无法做到创新和领先的时候,当你看不清未来方向的时候,可以看一下领先者,考虑找个模仿对象,用跟随策略一样能获得成功。 不过虽然在追追随战略上,腾讯取得巨大的成功,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追随战略中极易出现的战线太长弊端也出现了。 追随战略有两个度极难把握,第一个是什么时候开始追随,进入早了市场尚未启动,甚至某项应用就是没市场的,也就是本来没必要追随。而进入晚了,机会已经丧失,或者需要很高的追随成本。所以往往追随者,都是容易犯过早进入的错误,这点在网摘上面大家都犯了错。 第二个是追随的力度问题。因为是追随者,往往先驱者的成功和失败都容易使得追随者在认识上犯错误,先驱者的成功不等于追随者一定会成功,先驱者的失败也不等于追随者一定会失败。正是处于这样的担心,追随者不敢“豁出去”地追随,从而一点点丧失很多机会。 我们可以看到腾讯做了很多追随产品,或者也可以说腾讯所有产品都是追随产品。那么让我们来数数那些是目前看来追随错误或者说追随力度不够的产品。
有人会说,腾讯搞的很多产品是储备,将来一大力推肯定火。我们不能排除腾讯很多产品没有出全力去做,但是一个很现实的情况在哪里,只要你的产品出来,你不大力推,其他人也知道了,其他人也会不断改进,不断创新,除非你指望别人犯一个起不来的大错误。 腾讯的跟随战略,成功的部分也很明显:
除此以外,腾讯的追随产品基本上都很差。例如腾讯拍拍,很多人也是说腾讯不努力推,其实不然。 首先拍拍不是建立在好友关系上的,QQ在这里只是个通讯工具。其次拍拍不是非常简单的产品,电子商务从平台角度来看。其实是不存在粘性的。客户忠诚的是最 终的那个产品品牌,而不是你的平台,例如我要买壳牌润滑油,无论是京东,还是卓越,还是淘宝,还是拍拍,都不会影响我买最终的这个产品的,那么QQ好友间 的人脉并不能带来多少实际的作用。 腾讯现在追随战略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战线太长,而且是越来越长,其结果是面临更多的竞争。以游戏为例,虽然腾讯游戏名列前茅,但是我们仔细看看这些年来,腾讯游戏的收入,占整个中国游戏行业的比重越来越低。 也许你会再说,以如今腾讯QQ在客户端上的绝对优势,腾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很难不成功,包括此前推出的QQ邮箱、财付通、QQ医生,乃至新推出不久的QQ 微博以及QQ团购。无论是什么样的产品,只要能够跟超过5亿的QQ用户沾上边,就可以算是成功了一大半。但是我们要知道在体育运动中有个十项全能项目,有 短跑、中长跑、跳等,但是从来没见到哪个十项全能的运动员,能够在单项上超过同级别专攻单项的运动员。 实际上QQ平台的已经负载过多,从而使得其新开业务显得乏力。同时大量追随失败或者说追随效果不明显的产品,大量挤占腾讯资源。而腾讯又基于所谓满足部分用户的思路,不去做减法。显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块将会对腾讯的公司形成巨大的负担。 徽剑在这里总结出几点:其一,首先你在中国传统互联网中,避免去做基于好友的简单交互,这点上你永远无法跟腾讯竞争,除非你是在非常独特的某个领域。就算你做大,腾讯要抢你,是分秒的事情。如果你是简单交互的应用,建议去找腾讯合作。 第二,如果你做了先驱,那么你要尽可能创新,不要怕腾讯追随,就怕你不创新。这点有先例,例如网易邮箱本来是中国最大的,但是多少年来,不思进取,结果 QQ一推出企业域名邮箱,基本上断了网易后路。开心网一开始也很好,后来又不做创新,而是搞简单的基于好友的交互,腾讯一上基本上又没戏了。在这点上应该 学迅雷,虽然没上市,至少年收入十几个亿,腾讯短期对迅雷是没什么威胁的。 第三,追随不丢人,先驱也未必永远光荣。如果你是先驱,你不继续创新,肯定会被淘汰,就算你是追随,只要你在追随过程中创新,一样能超过先驱。 一句话,中国互联网的企业,死在腾讯的追随上的并不多,大多数都是倒在自己缺乏创新上。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经过去,与时俱进,日新月异才是正道。 第四,如果腾讯要死,在徽剑看来,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越来越多的“低效”追随产品拖垮腾讯,被别人的不断创新拖死。 八评腾讯之二:QQ企鹅脑袋上的那把运营商之剑 腾讯的成功应该说离不开运营商,特别是中国移动。想当年腾讯把投资人的钱烧的差不多的时候,正是中国移动的SP服务推出,一下子救活了腾讯等一批互联网企业。也正是因为跟SP的合作,腾讯在规模等服务上一下子就走出了一个新的天地。 当2005年后,中国移动反应过来的时候,腾讯已经做大,有了谈判的能力。2006年底,中国移动调整SP服务政策,腾讯被迫取消了移动QQ业务。当时该业务可通过短信开通,用户手机无需安装客户端软件,即可与好友聊天。 移动QQ被取消后,腾讯代之以手机QQ业务,用户需下载客户端到手机上才可正常聊天。当时究竟是什么情况,导致中国移动高层做出调整SP政策的决定,今天仍然不得而知,但是短信费是个很关键的地方。 因为移动QQ是通过短信交流的,这样在移动看来,每条消息就是一条短信,两个好友间一个月发上成千上万条消息,都只给移动公司十来块钱。而移动的短信费是一条一毛钱,这样发一万条,按照移动的算法,就应该收1000块钱了,显然中国移动认为太吃亏。 时隔数年之后,当年的一幕又开始上演了。 在中移动2010年年中总结会上,中移动的王建宙表示,互联网的经营模式正在受到猛烈的挑战,“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带来的海量的数据流量冲击了我 们网络的承载能力,我们梦寐以求的移动互联网来了,但是只是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流量,而没有带来大量的和流量相适应的收入”。 除了手机QQ,手机视频等业务也大量占用网络。他举例说:“在上海,大批的农民工用手机视频看电视剧《蜗居》,每天看两个小时,而我们一个月的收费只有 15块钱,无限量观看。手机视频也是我们千方百计想推的,但是如果所有的人都花15块钱一天看两个小时,我们的网络肯定会冲垮了。数据业务发展是趋势,所 以我们对数据的流量是又爱又恨,必须找到一个解决的方案。” 这些话,其实就是整个中国移动高层的共识。其实不光是中国移动,中国的三大运营商涉猎互联网业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且也越来越迫切——除了用户对移动互 联网需求的增长外,还与运营商业绩增长速度开始放缓有关,其语音业务收入正在萎缩,中国移动需要更多的增值服务支撑业绩。 一边是大量的用户使用QQ来交流信息,而不是用语音通讯。这样就减少了运营商的语音和短信等的收益。另一边是QQ占用的资源越来越大,这样一来,相信没有一家运营商会舒服。 有人也许会说,中国的运营商太差劲,缺乏市场意识等等。其实这还真不是中国移动等运营商这么干,在世界范围内看,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利益纷争已经越来越多。 一个有意思的例子就是苹果曾计划在iPhone手机中采用内置SIM卡,让消费者更为轻松的转换运营商,从而消除了获得运营商发行的新SIM所需的麻烦手 续,但是这样的决定被欧美的运营商反对,最终苹果最终选择了放弃。同时Google的自有品牌智能手机Nexus One,试图打破长期以来的运营商垄断模式,结果在大批运营商的反对下,仅仅推出半年就宣布停止开发。 互联网公司推出的丰富应用服务,如视频、音乐、游戏占用了越来越多的网络带宽,而像哪些内容提供商从数据应用的日益流行中受益颇丰,但是海量的数据传输, 必然需要大量的网络建设投入,而这时运营商的短信、语音通信等又被内容服务商冲击,这就使得运营商的投资回报率大幅降低。 此前多家欧洲大型电信运营商已经达成一致,要求包括苹果、谷歌在内的新一代智能手机平台领导者们,为这些手机带来的高上网流量买单。在市场经济非常成熟的欧美尚且如此,那么中国大陆就不言而喻了。 徽剑在这里提醒大家,实际上,换个角度看腾讯,我们发现,其实腾讯某种角度看,就是一个电信运营商,腾讯QQ其实就是套通讯平台:
腾讯如果要做网络电话轻而易举,从技术角度来说没有任何问题。最简单的操作就是,腾讯只需要把QQ的号码做成电话机的号码,然后卖一批QQ号码网络电话机就可以了,而在全国各地设置一批落地的网络-电话的转换机房,就可以实现跟其他电话号码的互通。 技术没问题,但是Google做不了的事情,腾讯是绝对不敢做的。想当初一个Q币事件,就把腾讯折腾的差点关门。在这里每次听到有人反驳时,说是中国的问 题会举Skype的例子,徽剑都会发笑的。要知道Skype都推出多少年了,为什么在全世界还是那么小?既然在全世界都那么便宜,为啥在全世界不能大规模 发展呢? 实际奥秘就是,全世界的运营商,除了对于鸡肋的国际长途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外,都对Skype做了很多技术上的限制,比如故意随机中断Skype的传输数据包等或者干脆限制SKYPE的接入。 也许有人会说,中国移动不是说想收购腾讯吗?徽剑在这里告诉他,一个字“难”。 首先我们要知道,中国不止移动一个运营商,不同网络运营商互相在网络上拆台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中国网络最遥远的距离不是中国到美国,而是电信到联通,这是个无奈的笑话。假如中国移动收购了腾讯,估计电信和联通的用户再也很难使用QQ。 其次,腾讯的股东架构决定了很难被收购。2001年6月,南非传媒巨头MIH国际控股集团公司从香港盈科手中买入腾讯控股20%的股权。后MIH又从 IDG手中收购了腾讯控股13%的股份。2002年6月,MIH又从腾讯控股其他主要创始人购得13.5%的股份。此后十年间,MIH未减持腾讯任何股 份。 恐怕除了政府出面,逼对方让步没其他可能。至于收购腾讯管理层的股份,也非中国移动的明智之选。有评论说:“管理层都套现了,那谁来做腾讯,腾讯必将失去 创新活力和管理层驱动力。中国移动肯定不会买一个空壳的公司。” 而在二级市场上,腾讯的流通股票更少,对收购来说意义不大。 既然资本层面的合作不大可能,那么只剩下业务合作模式。一是达成额外的分成协议,运营商不仅获取流量收入也参与内容收益的分享,这一点腾讯恐怕很难接受; 二是运营商采取新的收费模式,用高收益的GPRS和3G通信费用替换相对低廉的WAP流量收费,这对腾讯公司的业务将是非常大的打击。 有人也许会说,未来带宽会很大,这些都不是问题。实际上在徽剑看来,只要运营商的高投入情况下,腾讯的业务冲击到运营商的其他业务,特别是主要收入来源的话,这种问题就会存在。 我们来看腾讯的产品,腾讯QQ有短消息互通,可以视频聊天,但是就是不敢跟传统电话打通,也不敢搞出QQ电话出来。腾讯推出了微信,很多评论说,这个会抢 移动的饭碗,其实大家注意到没有,微信的语音对讲已经很接近通话,而微信有个手机好友功能,同时腾讯的手机视频通话也很不错。 这说明腾讯的聊天技术很成熟。可是为什么腾讯为什么不敢把手机好友直接实现语音对讲呢?而要煞费苦心来个所谓微信脱裤子放屁呢?其实还是运营商,腾讯不敢过分刺激运营商。 其实,放眼全世界,所有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在网络基础服务的运营商那里,永远是弱势。因为没有宽带,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就什么都不是。反之没有互联网,那些基础服务的运营商还是可以靠老的业务苟活,这本身两者就是不对等的。 其实在这里。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大量的小型互联网公司,都纷纷推出联系人等通话功能。徽剑就认识多名从腾讯出来的技术人员,去做网络电话,或者手机网络语音通话。道理很简单,这些企业很小,移动等运营商不会在乎他们。而腾讯很大,是被重点关注的对象。 可是对于互联网的使用者来说,他们并不介意你腾讯还是运营商的利益,他们在乎的是他们好不好用。腾讯的产品无法满足用户的这些需求,其他小的企业可以满足,他们必然会选择使用这些产品。 尽管这些小企业很难做大,就算做大也肯定会被收拾。但是这不妨碍一堆小企业的产品以团体形式冲击QQ的产品。一个产品让一批用户少用几次QQ,一堆产品就会让一大批人经常少用QQ。 但是面对这样的结果,腾讯目前看来,没招。回过头来说。那么腾讯跟运营商之间的博弈如何获取最大利益呢? 一句话,只有想办法共赢。不过这是理论,实际中如何共赢?最好的方式就是回避掉那些直接冲击运营商的业务,而这点,新浪可以做到、亚马逊可以做到、但是腾讯很难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