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开放与零容忍 “腾讯自诞生开始,就不是一家以平台为基本架构发展的公司。”在3月份一次“诊断腾讯”的会议上,腾讯联席CTO熊明华曾坦承。腾讯起家的QQ是一个客户端软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腾讯也一直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单向发展路径。开放对腾讯来说并不仅仅是打开几个API(应用程序接口)那么简单。开放相当于重造“基础设施”。 重造的过程相当于从小卖铺改造成超级商场,腾讯将一部分资源公共化、共享化,并对进入的商户提供统一标准的服务。这种标准像自来水公司铺设的管道,也许是用户的关系链,也许是用户的评论,第三方开发者需要用到哪个管道由自己决定。 这是一个复杂和繁琐的过程。腾讯在技术改造、组织架构调整和信息整理上颇费心思。一位产品公关总监说,以前的工作准绳只有一个,就是用户体验,只要用户体验好,产品的功能、代码是否足够明晰可以只需要自己清楚,甚至负责运营的人都未必完全理解产品开发人员的思维。而现在,开发人员需要将自己的理念清楚地解释出来,并且尽可能浅显易懂,“这是两种工作方式”,他说。 另一个困难是,开发者形形色色,不同的开发者对“基础设施”的要求相差巨大。对拥有上千开发人员的开发团队来说,技术上对接腾讯的API算不上难题,而只有几个或者十几个人的开发小组,接入腾讯的技术投入则可能成为衡量风险的一大因素。提供给开发者什么样的“管道”才能最符合广大应用者的需求,是和腾讯以前做产品开发时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开放平台中到底应该对开发者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是腾讯头疼的一件事。过多的监控和管理会打击开发者的积极性,放任的做法又可能损害用户利益。在腾讯的企业文化里,用户是生存基础的概念被反复强调,造就了腾讯对坚持不损害用户体验执著的维护。令腾讯人紧张的是,用户不会知道接入的开发者是谁,用户只会知道是在使用腾讯微博或者腾讯QQ受到的伤害。 安全管理考验的不仅是后台的安全系统,而是安全管理能力。腾讯目前对开发者的“管理”底线是不损害用户体验。微博开放平台负责人徐志斌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深夜1点多他接到了安全后台的报警,有开发者触动安全底线,几个小时内已经有两千多名用户被迫收听了这款应用。当时他正在重庆出差,并且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我当时非常紧张,立刻打电话处理,先封掉开发者的API,然后再把被迫收听的用户拿掉。直到现在这个开发者的API也没有放开”。徐志斌表示,理论上目前任何应用都可以接入腾讯,但是在用户体验的维护上,腾讯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开放的背后必然带来控制力的下降,对腾讯来说,保护用户体验和保护开发者的积极性是一个天平上的两极,如果两者都要的话,那么平衡能力现在将成为腾讯开放之路上永恒的话题。不过重要的是腾讯的确是走向开放而不是封闭,康盛创想市场部温向东的话也许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腾讯这样的巨头争相走向开放的原因:“假如一家互联网公司能跟几乎所有互联网企业实现共赢,无论下一个互联网热点是什么,它都不可能‘被失败’”。 开放是一道坎 因“蓝港封杀”事件,腾讯真开放还是伪开放的问题又开始被热议。在很多人看来,与这种封杀相对应,6月那一场盛大的开放战略发布会,以及上半年10场“诊断腾讯”的闭门研讨会,看起来就像是作秀。 当时,我和《福布斯》中文版的尹生还有《商业价值》的夏勇峰全程参与了这10场历时一个多月的“诊断腾讯”会议。平心而论,这大概是腾讯12年发展史中,同时也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上很难得一见的形式。除了CEO马化腾和总裁刘炽平之外,腾讯还有8位高级副总裁以上职位的高管专门赶到会场进行沟通。包括甚少露面的创始人张志东、许晨烨、陈一丹。 他们最重要工作就是倾听。在公司里的人都知道,尤其是高管团队,身边的声音都经过过滤,未必能听得到市场上最为真实的声音。而到场嘉宾的任务,就是毫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10场讨论,虽然嘉宾的观点可能各有侧重,但结论都再清晰不过:开放是大势所趋,开放是必然选择。但是,有一个问题,是外界如何讨论也无法为腾讯决定的,也是马化腾等高管团队固然困惑却也问不出结果的。那就是,开放的边界究竟划在哪里? 你大可以说,腾讯的生命线是“用户关系”,所以腾讯要做Qzone、朋友,要做腾讯微博,要做邮箱,要做微信,把控住用户相互沟通的每个环节。其他环节都可以开放,但在全球范围内,也没有一个业务模式和收入模式都如同腾讯这样多样化的开放模板可资参照;更何况,已经12年的腾讯的四大业务线互联网增值业务、互动娱乐、无线、网络媒体业务都需要承担收入压力。 “诊断腾讯”时很多位嘉宾提到过一个建议,就是希望由马化腾牵头,在腾讯设立一个对全公司有超强控制能力的开放枢纽部门,主抓开放工作,设定开放的中心地带,向外辐射。但从腾讯高管的反馈和事实来看,难以实现。 为什么不设这种超权力机构? 从腾讯风格来看,你可以说它谨慎也好,说它保守也好,但肯定是在没看清楚之前,不激进,不预先划好清晰的标准。很简单的一个例子,比如两个部门同时看好一个新业务,都去做,腾讯管理层并不会太多干预,会任其发展,哪怕这个过程会给用户带来困扰。 当探索方向逐渐清晰化之后,腾讯管理层再来判断由谁主要来做这个事情,两个团队要不要进行合并,两个产品如何合并。显然,这是比孤注一掷尝试成本更低的方式。我们去年年底采访马化腾时他也说过,看不准的事情,就会让内部先“PK”一阵子。 开放也是同样风格。在腾讯开放大会时,腾讯公布的是10个开放平台,包括QQ空间、腾讯朋友、微博、QQ客户端等林林总总。让这些部门各自来探索开放路径。10个开放平台,可能探索出10套路径,到一定阶段,看谁的效果最佳,哪些经验可以梳理、沉淀、系统化,再来判断哪些开放平台策略需要调整。 这种逐步摸索,其实对内也是形成缓冲。腾讯各位高管明白,设立一个开放的目标并不难,难的是,成立12年的腾讯,有一万多名员工,战略意图要层层传递,有些开放策略必然会伤害内部利益,这种推动战略转型的内部压力比外界压力更大。历来的改革都是先做“增量”,腾讯今年的投资如此多且快,毕竟,比起内部利益的平衡问题,寻找外界有潜力的公司进行投资,要容易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