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红旗副总裁郑忠源的开源梦想 主持人:这么说您介入Linux领域其实有一种偶然性,但是后来全心地去投入这样一个事情,你那时候是抱有一种什么样的想法或者是梦想? 郑忠源:因为我当时在接触Linux之后,我所在的这个行业全面推广了这个Linux。当时我就有一个想法,觉得这么好的东西应该让更多的人、更多的用 户去能够享受它、使用它,能够去享受这样一个开源软件给他们带来的这些更高的性价比和更好的使用的操作环境。这样的话使得我们这些,不管是做科研也好做软 件开发也好都会有更好的一个环境,所以我认为就是促使我投身于开源软件的这么一个想法。 我国开源软件的开发者仍很短缺 主持人:现在大家对国内这块开源社区有这样一个态度:国内的开源开社区大家把它当作一种交流的平台更多一些,国外可能是一个开发者的社区,但国内就是一个交流社区。从您刚开始进入这个领域到现在来看的话,我们现在这个开源社区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状况,你认同刚刚的那种说法吗? 郑忠源:中国的开源社区发展一直有一个跟国外社区不一样,因为我前面讲过: 第一,国外的开源社区是以开发者为核心的,但是国内能够去从事于开发的开发者相对来讲是比较缺乏的。人数应该说相比起我们国家众多的人口来讲应该说是非常不成比例的。这里面我相信是有一些原因,因为开源软件这件事情在中国发展的过程相比国外来讲这个时间还是相对要短,这是第一点。 第二,在中国计算机兴起的历史基本上恰好和微软和PC这样一个历史基本上是重叠的,所以绝大多数开发者也好使用者也好都是在这个环境当中培养起来的,这跟国外有很大的不同。我那个时候在国外做访问学者的时候,他的学校里机房一个房间是4个机器,一排是工作站就是Linux工作站。当时他们里面有一个大的主机,一排是终端,一排是PC,一排是Windows,一排是苹果。当时这样四排可以看到Linux占了两排,工作站和终端,苹果占一排,Windows只占一排。 主持人:那会儿是什么时候? 郑忠源:那会儿是96年,在学校的机房里面苹果占一排,PC占一排。在国外它的历史基本上很多是从Linux那个时代起来的,在中国相对来讲这个土壤比较薄弱,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国内现在作为程序员们的生存压力还是相当的大,大家如果是生活在北京、上海大城市的朋友都可以知道这个生存的压力:买房子、结婚等等,生存压力还是相当大。很多人白天上班也许是很劳累了,下班以后就想歇一会儿,也不见得有兴趣再去从事什么工作,也许很多IT的朋友们加班加点也是很常见的事情。所以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你指望他们用更多时间去从事于这个开源社区也是比较困难的。 这几点我觉得是一些客观上的原因导致了目前国内的从事开源软件的开发者相对来讲比较少,因此更多的是使用者去在社区内进行这种经验的交流、一些心得等等。这样一个现象使得我们国内的开源基础相当的薄弱,国内的开发者应该说我们目前对于国际开源软件整个社区的贡献相对来讲还比较少,这个就是跟我们开发者相对少是密切相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