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开源社区以项目为基础 主持人:刚刚其实有一段简单的介绍说目前中国的开源社区一直处于慢热阶段,能不能跟各位网友分享一下开源社区在国外发展的历史,是怎么样的一个进展? 郑忠源:大家都知道开源软件这件事情从国外是Richard Stallman开源的领袖,开始做这个项目,开源软件这件事情在全世界开始进行推广,后来到Linux,开发了Linux内核,公布在网上吸引了全世界的程序员去共同开发。然后这个内核和自由软件基金会的软件进行结合,到今天形成了我们所见到的各种各样的Linux发行版,形成这样的一个Linux操作系统,今天在全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潮流,在这个过程当中社区在这个背后一直是开源软件的一个根和它的一个基础。 国外的开源软件,它的特点以开发者为中心,每一个大型的社区都是以核心的项目和软件项目开发为基础的,大量的开发者聚集在项目的周围,把这个软件开发出更多的特性,然后一个版本一个版本的升级,一步步向前发展。然后去推广这个软件,将来软件能够得到更多用户的使用,最终形成一个非常大的用户群体。那么这样一个用户群体实际上是团结在软件的核心、周围的,形成了一个用户群的社区,所以这是国外的社区的一个特点。 这样的特点有它的一个因素,国外形成这样的一个模式有这样的个土壤。因为他们有非常好的计算机发展的历史,有非常多的程序员,也有相对好的保障环境。因为他很多的程序员们没有有特别大的压力,他可以有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的生活保障不成问题,那么国外的这种发达国家福利会比较好一点。所以他就有这么一个环境使得这些人能够去做他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所以这样的话有了今天我们可以看见到的这些众多的开源软件以及蓬勃发展的开源社区。 对开源第一印象 物美价廉 主持人:我知道您是95年就开始进入这个领域,当时国内在开源社区或者是开源软件这一块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郑忠源:大家都知道Linux内核第一次发布在网上是1990年,之后经过几年的发展大概在1994、1995年左右开源软件开始进入中国,那个时候我还在科学院。接触开源软件实际上是一个需求驱动的过程,当时我们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在Sun工作站上,就是Uinx工作站上进行,Sun工作站当时很贵的,我的导师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从美国当时花10万美金买一台Sun工作站回来。而这个Sun工作站本身是有专门的用途,所以他的价格是相当贵的。我记忆非常深刻,我们当时Sun工作站的键盘坏了,键盘坏了之后我们负责IT维护的老师就到了让去找这个键盘。去Sun公司问的结果是这样,这个键盘是3000块钱。 主持人:太贵了。 郑忠源:对,我相信今天的朋友们听到了都很吃惊,然后老师又去想能不能去找一个兼容的键盘,后来找到一种兼容键盘,那个键盘也是要1000块钱。大家今天可以想象你们今天到电子市场去找一个PC的键盘值多少钱?而且今天跟那个时候的比值不是一样的,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在想能不能有一样东西能够去替代这个Sun工作站。对于我当时工作来讲,很多在于用这个Linux环境,我们的软件是在这个操作系统平台上的。 后来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发现了Linux可以在当时主流的486和586平台上去运行的。我们当时用了发现Linux之后,而且很庆幸的是我们用的软件也有在Linux上的版本。当时这个软件就是开源的,所以我们会在Linux上重新把他通过然后就可以运行,还有我们觉得我们的工作全都可以在英特尔的架构加上Linux来完成。当时我们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因为英特尔当时的486、586机器是很便宜的,当然就是相对而言,比起Sun工作站是很便宜的。非常容易获得,配件市场上都可以买的到,运算速度相当快。我们当初做过测试,一个486的运算速度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当时我们所用的Sun工作站。 这样一个发现我们觉得使我们得到的一个价廉物美的替代品可以完成我们的工作,所以我们后来很快其他大的工作全都从Sun转移到“Linux”平台上来。所以我们应该说国内可能是最早的一个行业普及这个“Linux”的。 主持人:您最初对Linux的印象就是价廉物美? 郑忠源:对,因为它加上配套的英特尔的标准了这种机器,后来从那以后我就有一个信念:我相信这种工业标准、这种硬件、将来我们开放的这样一个软件系统必将取代那些专有的硬件、专有的系统和这些私有的操作系统。 98年国内开源环境渐成气候 主持人:我不知道那会儿国内的开源社区的概念或者是这种生态当时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郑忠源:国内当时没有一个成熟的社区,只是有一些比较散的爱好者。所以当时我们这些散的爱好者通过一些比较原始的手段去联系,因为大家都爱好这件事情。那个时候我去清华找过当时在开源社区一个很有名的人,因为他当时拿到了一个光盘,所以我说,你把光盘借给我,我去刻,刻完了之后再还给他,相比今天的网络传输很方便的手段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然后后来到1998年的时候,国内的开源才慢慢地比较成气侯,人越来越多,但是当时开源还是比较散的。因为没有一个特别强的组织,不像今天有很多成型的社区、论坛等等,那个时候都没有,基本上是非常散的,靠一些兴趣、很落后的手段大家去互相联系,去分享开源软件自己的一些技术、心得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