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如今这世道,状况是越来越看不懂了。玩具公司开始生产平板设备,技术研究机构也着手开发其第一款汽车产品。感到又乱又迷茫?其实这一切都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一家企业都希望——或者已经——投入移动设备业务的怀抱,汽车制造商当然也不例外。 最近一位朋友刚刚用新购置的豪华跑车狠狠刺痛了我的狗眼:333匹的狂暴动力输出、6缸发动机以及14扬声器降噪立体音响系统——每一样都足以震撼我的幼小心灵。然而让他最引以为豪、首先向我提到的,却是车辆配备的互联网热点及自供电Wi-Fi设备。这一点其实相当重要,现在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车辆正逐渐成为我们的随身办公环境,并为整个家庭提供共享化移动体验。 连接才是最大的优势 在当今这个新时代,连接才是最大的优势。相比之下,引擎的性能反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然而实际情况也远没那么美好:这套“车载信息娱乐(简称IVI)”系统花掉了我朋友数千美元,然而它的效果跟一台iPad外加固定挂钩的组合也没啥本质区别。这辆跑车在后排配备了两块流内容屏幕、一块顶部导航屏幕以及Pandora系统等等。定制导航菜单功能出众,但它的使用周期可能并不会太长,因为买家根本没办法通过热点连接对软件进行升级。Pandora?同样效果拔群,但我个人更偏爱Mog——而且与主流移动设备不同,我无法选择车载软件应用的种类:毕竟这只是一款辅助装置而非电脑。而且随着市场与技术的不断演变,我的个人喜好必然会与厂商提供的方案相去甚远。 我每年基本都会更换手中的Android设备,但汽车可是要用上个十年八年的,软硬件跟不上的话实在让人接受不了。 随着汽车制造商逐步踏入计算业务领域,他们必须克服的最大障碍并不是竞争对手的冲击,而是需要想办法满足随着移动计算发展而日益严苛的消费者需求预期。在我看来,这很可能在未来几年内成为开放与封闭类系统方案的又一片对抗战场。 当汽车制造商转型为软件供应商 在最近与某位豪华汽车制造商负责人的交谈中,他声称IVI系统中包含了约1900项功能用例——“其中大约3%属于我们企业的专利功能,其它97%则是几乎所有汽车企业都会配备的标准应用。”大家注意到了吧?只有3%的功能性差异。大家真的相信这些车企会为了这么一丁点微不足道的差异性而投入大量财力与人力进行研发吗? 我当然无法确定汽车企业在朋友的这辆跑车身上投入了多少软件研究及开发资源,但我猜应该也是相当庞大的。不过我仍然得给他们泼盆冷水:这些投入完全多余,因为无论他们花费多少心思与努力,其成果也根本无法与当今的苹果、Android甚至是Amazon的应用与内容生态系统相抗衡。Apple、Android与Amazon事实上构成了当今乃至未来汽车发展领域中的“AAA”格局。 然而,iPad加固定挂钩的组合同样无法充分满足车载系统的全部任务及集成需要,这是因为汽车不仅仅是移动设备,更是一种移动传感网络装置。 无论他们花费多少心思与努力,其成果也根本无法与当今的苹果、Android甚至是Amazon的应用与内容生态系统相抗衡。Apple、Android与Amazon事实上构成了当今乃至未来汽车发展领域中的“AAA”格局。 我朋友的这辆车上大约拥有100个电子控制模块(简称ECM),它们各司其职、管理着包括热风、照明、音响、制动等在内的诸多常用功能。每个ECM中都拥有多个传感器,能够捕捉一切来自阳光、雨水、温度、外界噪音、附近车辆及行进对象、油位与轮胎压力的信息,并以集成化系统为基础将数据发送至IVI系统,进而分析得出正确的环境结论。 大家不妨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车载系统能够检测到当前所剩燃油量、计算平均油耗水平,并将这些信息与GPS导航数据相结合,分析出当前余油能否支持我们到达目的地——怎么样,听起来很有科幻电影的感觉吧。除此之外,车辆还能自动提示沿途将经过的加油站、提示各站点的最低燃油价格,甚至能够将我们引导到行程中的每个重要位置。 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要说iPad加挂钩了,就算是将最强力的智能手机与车辆相连也无法达到这种程度的综合性辅助能力。就算无数彼此独立的应用程序能够协作顺畅,大量的数据输入与手势操作也会让功能在驾驶过程中几乎无法使用。 因此研发投入规模也成了决定系统功能性的决定因素。这是汽车制造商实现完整集成度、满足消费电子领域用户期望同时将自家产品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虽然差异只有区区3%)的惟一方式。归根结底,拼的还是经济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