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也能开源 而Tesla的成功,也许是更进一步坚定了Elon Musk的专利公开的信念,一方面Tesla采用的电池技术是和松下合作研发的;另一方面,Tesla所拥有的160多项专利主要集中在电池管理方面,从IPC国际技术分类上看在H02J(供电或配电之电路装置或系统;电能存储系统)以及H01M(用于直接转变化学能为电能之方法或装置,例如电池组),这些技术如果不得到广泛应用的话,显然是无法完全体现出价值的。尤其是充电系统,更是一个社会化工程,单凭Tesla一己之力,更是不可能完成充电网络的布局。 他在信中写道:“特斯拉曾经觉得有必要保护专利,担心大公司剽窃特斯拉技术,并以其强大的实力打压特斯拉。但这种做法大错特错。事实恰恰相反,大公司的电动汽车项目规模极小,电动汽车销量占总体销量的比例平均不到1%。相信特斯拉、其他电动汽车制造商以及整个世界都将受益于一个共同而快速发展的技术平台。” 而在IT和互联网界不乏开源的成功例子:80年代,IBM采取了开放相应的技术标准的策略,使得大量的PC兼容机厂商蓬勃兴起,这些PC兼容机厂商事实上也就成为了IBM松散而又有力的联盟,围绕IBM PC和IBM PC兼容机的应用软件相继被开发出来,而它的竞争对手王安电脑公司却由于不与IBM标准兼容而被淘汰。Linux操作系统的作者林纳斯•托瓦兹(Linus Torvalds)把这款操作系统免费提供给了任何人,连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也承认,Windows在网络服务器市场上败给了Linux;而后,谷歌以Linux为内核开发出Android操作系统,又把Android免费提供给所有的硬件制造厂商,使得Android成为全球最流行的移动操作系统。而先以免费策略来扩张圈地,等拥有了一定的用户之后再精耕细作、推出收费服务,更是许多互联网公司的生存发展之道。 目前,电动车的销量仍然很少,Tesla 2013年的销量在2.25万辆左右,日产聆风自2010年10月上市以来销量也刚超过10万辆,而与此同时,全球的燃油车的销量则达到了8284万辆,本来势单力薄,而在配套设施上、充电技术方面再不兼容的话,推广起来就更没有优势了。 相比起来,即使Tesla于2016年能够如约推出genIII,能够把成本控制在3.5万美元左右,能够与聆风一较高下,显然作为独立汽车厂的Tesla,要承担的成本如投资达50亿美元的超级电池工厂、扩产的巨大投入,他所处的境地要比背靠雷诺-日产联盟的聆风更加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开放专利表面上看,是让竞争对手占了便宜,然而竞争对手在使用Tesla的专利同时,也在无形中提高了Tesla技术的普适性,使得它在未来标准制定中抢占了有利的地位——如此看来,国内的BAT大战的段位,实在是太低了,BAT和Tesla之间,也许还差着100个潘石屹的情怀吧。 互联网的精神一般都是从用户出发,特斯拉也不例外,只是他在吸引用户的努力道路上,先吸引竞争对手的入局,壮大自己技术普适性,然后在未来与其他电动汽车厂商的竞争中赢得先机。市场对利润的最终追逐是必然的。只是特斯拉的这种放长线钓大鱼的姿态,的确值得国内很多封闭的互联网公司们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