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亦是开始激增,假设历时两天的周末编程马拉松成本是 100 美元/人,路费补贴就大大提高了这个数字,高到……想要多高就能有多高。我们本来还从规模化中收益——文化衬衫和海报的印刷成本随着人数增多而降低,这样下来却成了规模化的受害者,因为人数增多的同时,更远地方的参赛者也更多,平均每个人所需的路费成本就提高了。 校园编程马拉松的规模每年都在扩大,这种趋势会持续下去吗?赞助商能够接受日益增长的成本吗? 谁知道呢,我在进入计算机行业之前曾经上过两门经济学课程,也许以下这些解释能够让你明白一二。 为了弄明白我们预算会有多少,我们首先来看赞助商是谁。并不是所有赞助商都有着出资目的,所以我把它们根据动机分类如上图。 Twilio 对 PennApps 赞助,因为他们希望学生(即黑客、未来的程序开发者)了解他们的通话 API,并希望学生们以后在开发程序时能用到这些 API、或是与朋友谈起它。(编注:Twilio 是一家电信行业的创业公司,创始人詹姆斯·帕顿在《漫谈互联网公司对电信行业的冲击》一文中,讲述了电信行业的市场格局和正在面临的挑战,他认为电信行业公司应当积极与 IT 行业合作、并提供必要支持。) Facebook 提供赞助是因为它想要招聘实习生和全职员工,Venmo 则是想通过这个活动打响自己品牌,让人感觉“这个品牌我在哪儿听过啊,应该很有创造力吧”。Venmo CEO 卡迪娜(Kortina)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大学校友,她对编程马拉松这种活动很有感慨,“为什么它不早点出现呢?”
不过这样分类也不尽准确,每个赞助商都想要在 18-24 岁的用户中提升品牌口碑,Facebook 和 Venmo 也希望人们使用它们的 API,而且如果能通过活动敲定未来的优秀开发者,赞助商同样会感到开心。这样分类的根据在于,每个赞助商的行为都有一个主要目的,如果赞助编程马拉松不能让它们达到这个目的,它们就不会选择赞助。 而且说实话,我没法量化品牌口碑和知名度,每个公司的用户价值(或是其他用于衡量知名度的指标)都不同,实际上赞助商很大程度上是在进行长期投资。品牌口碑也类似,如果能找到对“品牌口碑”感兴趣的赞助商,那是极好的,找不到也不要灰心。 Venmo 大概是我最中意的赞助商,它是真正想要提升品牌口碑,而不像 Comcast 或是通用汽车一样,不属于科技公司却想与科技产生联系。 但我可以谈谈招聘,因为我在自己的创业公司中负责招聘,原先也帮助过同学修改和提升简历。招聘实际上也能算是一个行业,而从编程马拉松中招聘人才是个很好的选择。我的感觉是,为招聘而来的赞助商出自可能占了一半,甚至三分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