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3日腾讯推出WebQQ2.0,此后经过一系列更新,目前已经比较成熟。WebOS并不是新概念,Gtalk、MSN、雅虎通、UC等也早就有网页IM,甚至WebQQ1.0也完全不像是个桌面而更像是本地客户端的移植。但腾讯将IM网页版整合为WebOS,这种混搭却属于独创。
现在回头看,腾讯这样做有一个最大的目标,那就是:调整并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WebQQ是腾讯的试水,腾讯想通过试验来验证这样的操作体验是不是像iOS那样容易上手,即学即会。得到的反馈也是非常正面。此后腾讯发布的QQ for Pad(Android)延续了这样的设计思路,一打开不是只有一个QQ,而是同样虚拟了一个桌面出来。
而去年八九月份腾讯澄清了“Qphone”的传言后,向外界推出了“Q-service”的概念。这是针对非智能手机的概念。所谓Q-service就是一个包含了手机QQ、QQ浏览器等多款腾讯手机软件的安装包。通过Q-service,手机企业可以轻松的在自己的产品中植入各类腾讯旗下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从而提升了手机的可玩性。此时此刻,斯凯泪流满面。
这时我们开始看出马化腾“客户端不再重要”的意义所在了。腾讯淡化了客户端的概念,却转过身去作一个包容度大得多的“客户端”,大到简直就像一个操作系统——不,比操作系统还要大。
只要想象一下,如果你在某一个应用中的数据,走到哪里都可以通过QQ提供的平台实现同步,这样的“应用”是不是比占领桌面的客户端还要疯狂?哪怕是iOS上的网页版,也能做到和本地应用一样的功能,不管走到哪里,都保持一样的用户体验,这样的平台,是不是比常规的操作系统还要有吸引力?
以后电脑上就是Q-Plus,手机(非智能手机)就是Q-Service,平板(智能手机)则是QQ for Pad等app。这样的平台,已经完全可以实现数据带着走,随时随地同步。寄托在这种平台上的野心,远比操作系统强大。
马化腾又说,产业上游(即产品和服务)价值将重新崛起;占据源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者才是“革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