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动作迟缓
为了证明Solaris是一个多平台系统,Sun最终还是开发出了x86版本。但从一开始,Sun在英特尔平台的工作就异常缓慢,外界也没有把它当作一回事。最后Linux成了真正的威胁,开始侵蚀Sun的低端用户,这时Sun如梦初醒,开始大幅改进系统以便和Linux竞争,但已经为时已晚。
一年后,Sun动作慢的毛病又出现在了Java身上。Java在客户对互联网的兴趣达到顶峰时问世。当时许多公司的程序员还不清楚Java会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帮助他们,但他们知道事情已经改变,Java是第一款与时俱进的现代语言。实际上,当时涌现了大批的编程语言,但和其他语言不同,Java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公司普及时,根本没有对手。如果说Sun在Solaris上犯了错误,那么Java则提供了一个弥补错误的机会。
1999年互联网热潮刚刚兴起,一位Sun高管告诉我,他们去别家公司推销,只要说出Java就能卖出服务器。Java成了Sun进出各家公司的护照,成了Sun软硬件销售的一张王牌。在这股热潮中,Sun的硬件文化仍然强调Java在其硬件上的通用性。得益于Java虚拟机的可移植性,你可以写完代码到处运行,但你要是希望Java虚拟机发挥最大的性能,那就必须购买Sun的硬件,这种做法最终得到了改进,但Sun仍然在Java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Sun最后对部门进行了重组,建立了一个名叫JavaSoft的独立部门。JavaSoft的主管实际上管理着一家软件公司,他希望看见Java能被广泛使用,他们欢迎来自IBM、HP和其他大公司的支持,虽然在很多领域,它们都是Sun的强劲对手。但是JavaSoft的态度暧昧:一方面它伸出了橄榄枝;另一方面它还是要保证Java虚拟机在Solaris上的运行,以保持竞争优势。Sun需要缓和这种矛盾带来的紧张,但是善于做秀的麦克尼利却倾向于火上浇油。他曾经说过,惠普是一个优秀的“打印机公司”,而IBM擅长收费服务,只有Sun能最大限度的提供Java性能。Java的成功似乎只是为了让麦克尼利做事更加激进,它使Sun认识到了Java对其竞争对手的意义:它们是多么想把Java从Sun手中夺走。
之后,大量软件公司兴起,它们开始利用这款便携式的新型语言,Sun则在满足他们的要求方面疲于奔命。一方面,Sun发现这些企业很难像承诺的那样不跟Sun产生直接竞争;另一方面,这些企业帮助建立了一个围绕Java的生态系统,并帮助Sun抵消了HP、IBM等使用Java的大公司的影响力。
JavaSoft作为一家软件公司,需要抓住重点,完善工具,让手中的筹码落到合适的地方。但它没有这样做。那时候它还没意识到Java生态系统里有竞争对手,但也有帮手。最后Sun强势介入,硬件文化再一次扮演了不成熟的调停人角色。
1998年,许多小公司投票建立了Java Community Process,这个组织可以抵消IBM、甲骨文和惠普的影响力,这时Sun才认识到它已经错失良机,并开始重视Java业务。它在1998-99年花费数百万美金收购了NetBeans和Forte Software,并对Netscape、 i-Planet和SeeBeyond等支持软件进行投资。
等到Sun重新进入Java工具市场时,IBM已经发布内部环境源代码来分享Java工具。Sun想成为权威,Java工具的中心。相反,通过IBM的程序员工作平台,许多第三方工具在自己的开发中利用它的整合开发环境,并与其他第三方Java工具进行共享。
IBM否认它试图与Sun争夺业务,在IBM指责Sun不愿意建立国际Java标准时,两家的关系已经非常紧张。IBM的客户依赖于Java,但Java仍然被Sun以专利控制。IBM的Eclipse就是对这种局面的回应。Eclipse平台充分利用了Java程序设计师的开放源代码热情,令Sun 第二次试图打造盈利工具业务的努力化为泡影。虽然IBM后来声称,这款工具的对手是微软,但Eclipse这个名称已经表明它针对的是S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