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几位朋友喝茶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大家的手机竟然有很大的共性:我们都是“双枪”配置,“短枪”都是诺基亚,主要用来打电话;“长枪”则是 iPhone或者GPhone,主要用来上网。 回想起十多年前,我的第一部手机就是诺基亚,当时的诺基亚好像还是全球老二。如今,在用过很多其他品牌的手机之后,我仍然觉得诺基亚的手机最好用,因为信号最好、最稳定,也最结实。 但是,虽然诺基亚仍然是很多人的首选,但是却不再是唯一的选择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诺基亚面临着远离人们视线的危险。我们这些人为什么还在用诺基亚?除了多年培养出来的品牌忠诚度之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不愿意更换自己的手机号码,一个个通知别人多麻烦呀,万一还有没通知到的可怎么办?我们不用诺基亚的原因也很简单,用它上网的体验已经远远不如其他的明星智能手机了。 最近,诺基亚的形势可不太妙:今年第一季度,除了大中华区之外,诺基亚在欧洲、北美、亚太、中东非洲的市场份额全线下滑。尽管今年第一季度诺基亚的营收增长了3%,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也有大幅增长,但是仍然没有达到市场预期。今年4月份以来,诺基亚的股价跌跌不休,已经跌去了将近三分之一,创下一年多以来的新低。目前,诺基亚的市值已经不到400亿美元,而苹果的市值却高达2100亿美元。去年诺基亚在研发上的投入是苹果的6倍,却没能开发出一款 iPhone那样的手机出来。 昔日的手机霸主已经露出了疲态,如果往大里说,这标志着全球移动终端领导权的第二次转移。1990年代,发明了手机的摩托罗拉依靠领先的技术独领风骚,是为手机的第一代霸主。1990年代末期到本世纪初,诺基亚依靠更加灵活的制造和供应链能力击败了摩托罗拉——你摩托不是有畅销的V3吗,我出一大批手机淹死你。诺基亚在全球有10家工厂,每家工厂都直接对接供应商,反应速度非常快,实现了大批量的敏捷制造。 而且,诺基亚在硬件平台的管理上颇有心得:诺基亚的GSM手机大部分都采用了TI(德州仪器)的定制芯片,手机主板和模具也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共享和通用,既有效地分摊了研发成本,也有利于机型的切换。也正因为如此,那个时候诺基亚出的大部分手机的外型看起来都差不多。总之,依靠硬件平台的优势,诺基亚成了手机的第二代霸主。 2007年之后,随着iPhone的推出,全球手机竞争的关键点从硬件平台转向了软件平台。其实,山寨机的大规模出现已经说明,硬件平台已经不能够算是手机厂商的核心优势了——在联发科的帮助下,即使是只有几个人的山寨小厂也能做出一款看起来还不错的手机。 未来手机的关键是软件平台和服务平台,谁把住了这个趋势,谁就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移动终端霸主,注意,我这里说的已经不仅仅是手机了。 而这恰恰是北美公司的强项,无论是苹果、RIM,还是已经被惠普收购的Palm,更不要提微软和谷歌,都有自己的软件平台。要知道,硅谷一直都是平台级软件的全球中心。 有人说,诺基亚也有塞班(Symbian)呀?可是,诺基亚说到底还是一家硬件制造型企业,它对软件的理解力与美国公司相比还是有挺大的差距。塞班也是诺基亚收购的公司,而且这些年来长进并不大。由于先天在软件架构上的缺陷,如今的塞班已经非常臃肿。 更重要的是,如今的手机霸主需要的并不仅仅是操作系统,它还需要软件平台和服务平台。无论是微软还是苹果,他们都非常清楚地知道怎么去做一个软件平台,怎么建立一套操作系统,怎么帮助独立软件开发商(ISV)开发应用程序,而这是都是原来只是硬件厂商的诺基亚所不具备的。 反映到具体的市场表现上,诺基亚在推出N97的时候也曾试图将价格定得高高的,结果发现市场根本不接受,因为与iPhone等集成了众多应用软件的手机相比,N97显得要“土”很多了,结果被迫降价,降完了仍然卖得不怎么好。 不可否认,这些年诺基亚一直在竭尽全力寻找转型之路,也做了不少的大动作,比如分拆网络设备业务与西门子成立了诺西,以81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数字地图供应商NAVTEQ,收购了手机中间件厂商奇趣科技(Trolltech),全资收购塞班后成立塞班基金会并且开源运作,建立自己的网上商店 OVIStore……诺基亚的动作不小,效果却不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想,主要还是历史负担太重。过去的成功往往会成为未来的负担,对于诺基亚来说也是如此,过去的成功使得如今的它做起事来瞻前顾后,提不起速度。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本来需要尽快完成的战略转型到了诺基亚这里竟然变成了“温吞水”——要知道,温水煮青蛙是最可怕的事情,等青蛙意识到不行的时候已经快要被煮熟了。 那么,正在被煮着的、痛并麻痹着的诺基亚应该怎么办?我个人觉得,下一步诺基亚必须打好三大战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