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真正启发整整一代程序员、思想者、和企业家的是那些黑客本身。每一个使用电脑的人都从中受益。互联网的产生得益于黑客的理想,互联网的发展得益于自由访问的设计理念。在80年代中期,由于一些青少年的黑客行为,人们开始将黑客与偷窃和监视联系起来。对于我描写的黑客来说,他们的驱动力不是被偷窃和破坏,而是学习和创造。这种友好的黑客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就像印有盖茨头像T恤。 图片人物:1、5: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2:GNU计划领导者、自由软件基金会创始人理查德·马修·斯托曼(Richard Matthew Stallman),3:Apple II电脑开发者史蒂夫·沃兹尼克(Steve Wozniak),4、6:Osborne 1电脑的开发者李·费尔森斯坦(Lee Felsenstein),7:Viaweb 创始人、Y Combinator投资公司联合创始人保罗·格雷汉姆(Paul Graham) 图片人物:1、5: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2:GNU计划领导者、自由软件基金会创始人理查德·马修·斯托曼(Richard Matthew Stallman),3:Apple II电脑开发者史蒂夫·沃兹尼克(Steve Wozniak),4、6:Osborne 1电脑的开发者李·费尔森斯坦(Lee Felsenstein),7:Viaweb 创始人、Y Combinator投资公司联合创始人保罗·格雷汉姆(Paul Graham) 比尔·盖茨:黑客精神与商业化 在《黑客》的最后几章,我关注了商业化对黑客道德的影响。我并没有想到,这些理想将重新定义商业的本质。在《黑客》即将再版的时候(并首次推出数字版),我重新拜访了那些人物和这种文化。就像电影《破碎之花》(Broken Flowers)中的比尔·莫里(Bill Murray)试图找回自己的前女友那样,我想了解这些年中我的写作对象发生的变化,重新理解黑客对世界的改变。 我只能再次拜访其中的一部分人,但通过这些人我将了解科技界在过去的25年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尽管黑客运动取得了胜利,但运动的发起人的命运却各不相同。一些人像比尔·盖茨一样,现在已经功成名就。在黑客运动从亚文化转变为数十亿美元的产业的过程中,他们获得了成功,尽管可能会背离原有的黑客准则。而另一人因为不愿或无法适应这种转变,一直默默无闻。对于黑客文化的新一代继承人来说,他们认为商业和黑客理想并不冲突,并且把自己的想法转化成了商业上的成功。 真正的黑客不会休假。按照这个标准,比尔·盖茨已经不算是真正的黑客了。盖茨也承认了这一点,他说:“就投入的精力而言,我必须完全承认。我在二十几岁的时候,每天都在工作。现在我会回家吃晚饭。当你选择结婚生子之后,就必须放弃一些幻想。”盖茨表示他在13到16岁是才算得上真正的黑客,他说:“到17岁时,我的编程思维已经基本固定了。” 在盖茨27岁时,我对他进行了采访。在交谈过程中,他一直盯着电脑屏幕,使用当时还很新奇的鼠标测试程序,谈论他的同事和对手。他表现出一种执着的精神,这种精神将影响他的工作和公司,并最终使微软成为软件业的巨头,也使他自己成为世界首富。盖茨对技术的信仰反映在他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员工的招聘。他说:“如果你要雇用工程师,只需看看他写的代码。如果他没写过多少代码,那么不要雇用他。” 盖茨在黑客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很多人认为他是有史以来最优秀的代码编写者。他最初版本的Basic程序编写得十分高效,以致可以在4KB的 Altair(世界上第一台PC)上运行,这十分令人惊叹。盖茨与其他人一起,将一个不为人知的职业变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和文化力量,并获得了金钱、影响和声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