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多标签浏览器 * 导航图标和地址栏、独立的搜索栏合二为一,顶格排在标题栏下方; * 工具条依然在地址栏和标签页之间堆积,但不管是数量还是体积都比以前少了很多; * 侧边栏的作用不如以前明显,开启侧边栏的方式也含蓄了很多; * 菜单栏退居二线或者基本消失; * 标签栏比以前做得更大更醒目。 这里有必要提一句的是Firefox。Firefox的界面沿袭自被微软斗败的公鸡NetScape,它的界面粗一看也挺像IE7,因为它的工具图标和地址栏共同占用一行。不过,这样的界面只是调整了第一代IE6型浏览器的默认布局,自定义了工具条摆放的位置,因此并没有改动大局。而IE的改动在于直接把地址栏和后退前进按钮放在标题栏下面,其他按钮被放到了另外的工具条,在下面显示。看看傲游2的界面就可以发现,它的插件栏和导航图标栏是分开的,导航图标栏也只能摆放和导航功能有关的几个按钮,因此还是和Firefox还有Safari的杂烩定制有区别。 这样的改动确保了地址栏有足够的输入面积。而搜索栏和地址栏分开,也是经历了无数次尝试做出的选择——使用IE的广大用户很可能还是在键盘上翻来复去找“任意键”在哪里的那种。这样的变化当然可以使页面整体可视面积更大,横屏显示器如果把工具栏缩到一行去也挺不错。之后傲游又作出了单页面左右双屏显示的功能(虽说以前可能有过,但那个效果啊……)。顺便一提的是,为了迎合Vista的玻璃界面,最大化、最小化和关闭按钮也比以前做的要大得多。随着历史记录、收藏夹和浏览器设置界面纷纷改在独立的标签显示,侧边栏退出历史舞台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 奇怪的是谷歌推出Chrome浏览器以后的事情。除了IE以外,几乎所有的浏览器都被动的根据谷歌做出了改变,这种刻意的改变,有些改的让人啼笑皆非: 到这个样子了要是还不管这叫做第三代多标签浏览器就太说不过去了。这一代浏览器界面有着鲜明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