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软件意味着什么?当你需要向别人解释时,如何省心又省力地传达开源的价值和精髓?自从开源这个短语在1997年首次提出以来,业界在开源方面已经获得了许多来之不易的经验教训,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经验教训。 为此,我收集了12个文化基因,在我看来它们有助于分享历史、搭建舞台,并为开源的定义以及它对整个软件行业的意义提供上下文。 这头几个文化基因涉及软件的构建。我认为,它们定义了我们所认为的成功的开源项目,因为它们就是涉及软件本身的基本方面。了解这些文化基因的项目才会成功。采用宽松许可证、注重社区的软件可能是我们用来构建和维护优秀软件的最出色、最高效的软件重复使用机制。 第一个文化基因:自我们编写软件以来就共享软件。上世纪50年代末,IBM开办了一场计算机大会,这个大会一直持续到今天,名叫SHARE。DEC在60年代开办,支持DECUS社区,你可以在其会议上购 买装满其他人编写和贡献的软件的磁带。USENIX起源于70年代,当时适逢使用磁带发布早期UNIX版本。但是这种共享的做法完全可以追溯到40年代普 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第一台可编程计算机上的开发工作。更多的,大家可以关注本次专辑…… 自古以来,读书人多以清贫自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更成为千古佳话;而与书香相对立的是铜臭,铜臭一词可参考《后汉书·崔烈传》中崔烈与其子崔钧的对话。 时至今日,市场经济已成为经济主体,人们对金钱的认识也更为清晰,所以既有“一钱难倒英雄汉”只说,也有“有钱能使鬼推磨,无钱鬼也不开门”的谚语。金钱像一把双刃剑,人们希望到到它,却又担心失了自己的风骨…… “钱能通天”?在开源的世界也是如此。简言之,开源,也称作开放源代码(Open Sourse),意为将自己的源代码公布在网络上,可以免费供其他人使用; 而在开源社区中,开源软件所有人都可以使用,同时,如果自己对软件进行了完善,也要更新到网络上,形成一个反馈。这其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自愿、志愿的行为。可以说,在开源的世界中,索取与贡献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追根溯源,开源运动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发源,最初被称为自由软件(Free Software),由传奇黑客,自由软件斗士、理想主义者理查德·斯托曼(Richard Stallman)发扬光大,并于1983年9月27日,创立了影响至今的GNU计划。 开源在一个专利制度盛行的美国社会生根,抵挡着微软等软件巨头的压力,一步步艰难前行。与现在不同的是,在专有软件盛行的年代,开源软件被形容成“毒瘤”,并不受欢迎。对于微软等公司来说,Free Software更像是天方夜谭,Free Software的支持者也只能怀着一腔热血,逆流而行。 开源软件的成长之路上也曾变更过姓名,因为最初的Free Software不仅是自由的的含义,同时也是免费的;为了避免人们将Free Software误以为是免费、廉价、低级的软件,Free Software在1998年正式更名为Open Source,并沿用至今。本次专辑我们一起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