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佟辉 —— 自由和开源软件极客。 原文链接:https://tonghuix.io/2014/12/foss-in-china/
首先声明:文中观点只是我自己的想法,仅作参考。 经常听到一些商业宣传:“‘开源大潮’已经汹涌而来”,好像大姨妈来了,大家都没准备好卫生巾一样。那么抛开这些商业宣传,开源这个国外舶来品在中国是如何生根发芽的呢?我们不妨稍加整理,将所谓的“开源大潮”切段评判,将其在中国的推进历程,尝试以“断代”的方式分段讲述。这样做,除了可以理清开源引入中国的历程,更可以剖析开源背后的人的作用、利益诉求和其最终目标。 对开源这种“断代式”的分析起源于年初和一位前CSDN同事的头脑风暴,我们赫然发现,开源在中国呈现出高潮和低潮交替的有趣局面,与高潮期的轰轰烈烈相对的,则是低潮期的暗流涌动,可以说同样重要。遂决定尝试对这种历程做一些分析和解读。 中国开源的第一次浪潮 (1999年~2002年)
1998年,自由软件基金会的Richard Stallman第一次来到中国,在清华大学做了一次演讲。之后,1999年美军空袭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给很多人以极大的刺激,因此催生出中国要有自己的,自主可控的CPU和操作系统的战略决策。随后在政府的“关怀”和指导下,中国自主操作系统开始研制。必然选用了开源的Linux系统,这其中的佼佼者无疑是红旗Linux。从1999年红旗Linux发布第一版到2014年红旗倒掉,长达15年的时间里,红旗Linux为中国开源铺垫了坚实的力量,从应用软件本地化、国产软件标准化、软件开发流程化和国产操作系统政府采购等多个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很多Linux的组件、桌面环境以及文档的早期翻译和中文文档编写大多是红旗员工的贡献,这也为后面中国推广开源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和人才储备。一句话来说,这一时期开源主要发生在政府推动,高校和研究机构中,还属于高层需求,基于民族产业和信息产业的自主可控的诉求。 孙玉芳,红旗Linux的发起人 这一时期,除了红旗Linux还有蓝点Linux等一些公司开发的操作系统,以替代微软Windows为旗号宣传和推广,他们共同的努力给了中国人第一次接触Linux,接触世界开源潮流的机会。但因为当时家里有电脑的人不多,且微软在华的强势推广,因此桌面Linux的推广遇到很大困难。2000年互联网泡沫更加重了这一趋势,因为有政府背景红旗Linux挺住了,但蓝点Linux等民营公司开发的操作系统就慢慢夭折了。而在此漫长的低潮期,从国外IDG引入的LinuxWorld大会丰富了此时的中国开源世界,在暗流涌动中掀起了下一波浪潮…… 中国开源的第二次浪潮 (2005年~2006年)
事实上,有据可查的LinuxWorld China可以追溯到2000年,到2008年最后一届,连续举办了8年!LinuxWorld China分别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发展了大量开源爱好者。这样一次商业展览和交流会为中国开源的商业化发展提供了推进剂,使得Linux的服务器应用、数据库和早期桌面Linux得到了交流和展示的机会,为推动互联网产业、信息科技发展贡献了卓越的力量。其中2006年~2007年的两届LinuxWorld China最为盛大,也最为引人注目。诸如红帽、Novell等国际知名开源企业均参展,并为中国的开源人打开了企业应用的成功案例。同时,国内的红旗Linux、联想等大企业也推出了自己的开源企业级应用。 LinuxWorld China 2006(图转自ChinaUnix) 展览归展览,但却为开源的企业级应用打开窗口,刺激了更多企业投身其中,也促发了技术的储备和人才的培养。现在很多鼎鼎大名的行业“高端”人士(有些确实做出过卓越贡献),都是在这一时期吸纳进入开源浪潮的。同时也要看到,因为商业展会只是隔靴搔痒,并没有足够的大众参与,此时对开源的带动作用只能停留在企业层面,重视应用而轻视贡献。因此到2007年和2008年的两届LinuxWorld China呈现颓势,草草收场。 中国开源的第三次浪潮 (2007年~2010年)
2007年4月20日上午9点45分左右,比尔盖茨参加北京大学创新活动会议,一男子突然冲到台前高喊:“我们需要开源软件,需要自由!”,并举起手里的纸牌——“Free Software,Open Source”。这位冲上讲台的男子就是王开源,这一天也就成为开源在中国第三次浪潮的发端。是时,王开源正在CSDN筹划开发力求推广自由开源的网站OSDN,后来因此事而不了了之。我曾采访CSDN里仅存不多的几位熟悉他的老员工,大家评价他平日“夸夸其谈”,满嘴“自由”和“开源”,反对微软不知所已,却并无实质成果。这里不管王开源此人如何,他在盖茨北大演讲时的奋然一举,通过新闻媒体曝光和方兴未艾的互联网媒体大肆曝光和炒作,使得开源和自由软件第一次进入普通人的视野,也开启了开源浪潮在中国最宏大的篇章! 2007年王开源在比尔盖茨北大演讲时举牌 从全球范围来看,2008年前后也是开源涌现最为突出的一年,是新成员新社区雨后春笋般产生最多的一年。得益于桌面级Linux越来越成熟(比如Ubuntu、SUSE和红帽),覆盖更多的硬件和PC,再加上客观上计算机的普及度增加,都推进了开源更加深入的传到到普通人的视野中,拓宽了其应用范围。这一时期,随着微软Vista系统的失败,其垄断越来越重,以及病毒和流氓软件的盛行,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个人隐私、信息安全和自由软件,这为自由开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输出创作了难得的机遇。但矫枉过正,此时出现了一些开源反商业的特征出现,过度理想主义和极端思想产生,这在中国也受到波及和影响。与此同时,中国因为举办奥运会而短暂的门户开放,使得大众可以更直接的与世界开源潮流对接,这一时期大量Linux社区(比如各地的Linux用户组)和其他开源技术社区兴起并走向繁盛,比如华蟒社区、Huihu灰狐、Mozest等等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开源社区步入成熟。与此伴生的还有各种开源相关的会议和展览,此时自由软件日(SFD)的活动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比如2008年北京的SFD活动和第一届GNOME.Asia就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会议,这些会议和展览散发的巨大影响力也为开源的普及提供了极强的机会。 这一时期,加入开源社区的成员很多,来自各个阶层各种层面,水平各异价值观差异巨大,其中不乏混入了很多“伸手党”,很多打酱油的,很多期待不劳而获的人。很多这一时期加入的人带有极强的现实利益诉求,或有期待投资-回报的价值观和心态,比如为个人事业或单纯为其中的投机财富,而这批人在这次浪潮中并没有满足,他们还会再次出现,因此我给这批人起个名字叫“零八派”(因为是2008年这一时期加入的嘛)。 此时推广开源追求更多的是用户数量增加,很少提及贡献者,更鲜有核心贡献者出现,当然这也是开源推广的必经之路。因此虽然社区多,人数多,但有能力贡献的人却很难跟上。结果到后期,很多小社区开始瓦解,或者追随商业利益而去,成为商战中的炮灰。而很多社区活动从技术活动转为吃吃喝喝,没什么技术含量,凡此种种这些也就导致大量社区成员流失。从社会宏观角度来看,这一时期房价高企,物价飞涨,贫富差距加大,人民生活水平一年不如一年,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现实利益和短期效益,对开源这种长线的贡献回报价值体系不再有兴趣。社会矛盾更加突出,社会阶层分化更加严重,人们的诉求从单纯的经济诉求变得多元和复杂,更强调个体自由。自由开源所倡导的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观,肯定会影响到参与其中的社区成员,而这也就为后面浪潮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