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Source为什么对于这世界很重要?目前这个充分IT化的世界,已经进入匮乏/分配/科层等交换模式难以为继的时代。此时开源社区提供了一个示范,由“向不特定人分享”开始,经过“集合众人贡献”的过程,使能够永续、接力与共享的创造得以发生。这里再次引用 2014 年 4 月座谈时的发言: 传统上,有三种为人熟悉的交换或市场营销行为。其中一种是内团体(In-group),就像我们同在一个家庭,或者是处于同一个“社区”里,当中有分内团体(In-group)和外团体(Out-group)。家庭或是这些内团体的成员,他们会共享一切、交换一切,可是他们不会跟外人,比如说非我族类(“外来人”)分享。这是其中一种交换模式。 第二种交换,就是我们在政府或者是其他层次结构中看到的,我们只会跟梯子上方或下方的人进行交换。比如说,我只会向我的经理报告,然后我的经理会跟他们的经理报告,再往下分配资源。这种交换是完全科层式的。 第三种就是我们跟任何有钱的人交换。我们向有钱的人提供服务或货品,然后我们用这笔钱再与别人交换,与其他向我们卖东西的营销者交换。基本上就是使用货币交换。以上是世界上三个主要的交换模式。 可是,以行销者的身份参与开放源码(像 Ruby 社区),你就能学会世界上第四种交换模式,也就是说,你可以自由地跟世界上任何人,为了任何目的而交换。这是一个非常革命性的想法:我不在乎你是否跟我来自同一个族群;我不在乎你是不是台湾人。我不在乎你是不是老板或经理;我不在乎你有没有钱。我想向你提供我的服务,我就慷慨给你。 我们已经证明了,这种行销方式(像 Linda Liukas 的 Kickstarter 活动)比起前三种传统交换模型,能够更有效地在更短的时间内接触到更多的人。这将会是 21 世纪的潮流。参与开源社区,你会亲眼看到它如何运作,以及掌握它的运作方式。 您认为充分IT化的世界为何会进入“匮乏/分配/科层等交换模式难以为继”的时代? 有了互联网,人们可以直接联系到任何一个人,而发行给十万人跟一百万人时,成本并不会增加。但 WWW 的特性除了发布之外,更重要的是交互链接:“每个人做出的超链接,都是慷慨无私的展现,邀请读者离开作者的页面,去看看其他人是怎样看世界的。” 旧有的文化交换模式,例如“制作大英百科全书很耗时,所以要卖很贵”(匮乏)、“学校没有那么多经费,大家要轮流到图书馆借百科全书”(分配)、“借阅规则要由校方制定”(科层)等等,与上述交互链接的文化相比,显然是苍白而缓慢的。 除了文化传播外,在公共领域里,对于习惯直接联系,并且在不设定特定用途的互联网上生活的行动者来说,旧有的参与和运动型态也难以沿用。这里可以引用 Manuel Castells 的观察: “从历史上来看,社会运动依赖特定通讯机制的存在:谣言、布道、手册和宣言,从讲台、出版界出发,透过种种可行的交流方式,在人与人之间流传。在我们的时代,多重模态的横向交流与数位网路,是史上最快、自主性、互动性、可重编程性及自我扩张性最高的交流方式。 从事社会运动之个体间的通讯机制,决定了社会运动本身的组织特性:通讯方式愈互动、愈能自我建构,组织的层级就愈少,而运动的参与度愈高。因此,数位时代的网路化社会运动,足以成为社会运动的一种新的型态。” “向不特定人分享”是否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新的分享模式总是和现有的交换模式并存,所以我想并不会有“彻底解决”的一天。 诚如 Julian Assange 所说:“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于投机者与合作者之间的斗争,所以我认为它不会消失。我想我们可以取得一些重大的进展,而取得这些进展、投身于奋斗的过程,对人是有益的。所以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最终目的里的一部份。事实上,对人们有价值的并不是最后达成某个状态,而是让人们感觉值得投入奋斗的这个过程。”(出处:施密特与亚桑杰的会谈纪录) 是否有实例可以让我们更明白开源模式改善“匮乏/分配/科层等交换模式难以为继”? 以个人的经验来说,这里引用 2014 年 12 月 20 日的访谈: ...所以我其实国一后来就没有再去上学了,那我觉得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觉得说,需要学什么的时候,可以都在网路上找到,因为刚好我13岁的时候,就是 Tim Berners-Lee 发明 World Wide Web 的时候。 (请问您13岁是西元几年,我们需要这个时间点,感谢:D 回答:生日是1981年04月18日,13岁是西元1994年。) 在那之前,我没有那个信心说,我要的一切在BBS、或FTP、或Gopher上都找得到,可是看到WWW社区的爆炸性的成长,我就发现说,我不管对什么有兴趣,像我对例如人工智慧有兴趣,我只要发一封email,我就可以给Douglas Hofstadter,实际做AI最前端的研究者,他就会回我信,这中间是没有时间差的,那我们中间做的任何成果可以发布在网站上给大家看到。所以我觉得这个对我的影响就是说:不需要经过中介,就可以接触到我感兴趣的东西。 换句话说,从 1994 年开始,旧有的交换模式对我个人来说,就已经难以为继了。 Open Source的发展有遇到什么困难吗?早期主要是与工业时代的“软件制造”模式相互对抗,但随着“软件即服务”概念被广泛接受,现在在软件界推行开源模式已经没有特别困难之处。延伸到其他社区时,可能也会经过类似的过程。 软件即服务与开源模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在“软件制造”模式下,贩卖套装软件后的维护成本较低,而初次开发成本较高,所以会把软件视为资产。 反之,在订阅式的“软件即服务”模式下,几乎所有成本都花在回应订阅者和新环境带来的需求,也就是维护和支持工作上。此时任何未充份元件化的软件都是持续的技术负债,并非资产。 而若要促进软件元件化,并找人分摊维护、支持的工作,开源社区是目前所知最有效的模式。 Open Source人应该具备什么能力?语文沟通、逻辑思维的能力是必要的,其他只要保持好奇心即可。 给想进入开源社区的新手一些建议吧?想做到什么,就动手去做。真心想做一件事时,全宇宙的“没有人”都会来帮你的。 那新手的第一步应该从哪里开始呢? 把你的想法放到某个空间,让其他人可以看到,并且欢迎大家提出改进。 不用怕想法不完整,也不用觉得有瑕疵很丢脸。 诚如 Leonard Cohen 所说:“万事万物都有缺口,缺口就是光的入口。” 未来开源发展的趋势?我想主要会靠“更多元化的参与者”、和“更跨领域的项目”,来触及生活的更多层面。 您认为“更多元化的参与者”、和“更跨领域的项目”运作模式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在参与者方面,随着纪录、发布、版本追踪成为表现活动的一部份(例如这份访谈),只要有沟通或创作意愿,即使只有零星的时间也能进入社区协作,不再只是少数娴熟工具、时间充裕的创作者才能参与。 在跨领域方面,输入工具的普及(触控、声音、手势、情感讯号等)让愈来愈多的类比表意讯息进入数位世界,与之相应的协作空间操作门槛也持续下降,再沿着新的输出方式(立体印制、扩增实境、可程式化物质)进入生活。这样一来,开源项目的内容也将不受平面影音文字媒材的局限。 另外,有关生活更多层面,可以给我们一些例子吗,且和过去相比产生了什么变化? 从维基百科的分类来看,举凡公民科学、研究论文、协作空间、创作内容、电传通讯、开放资料、设计、教育、政府、治理、协同创新、公民媒体、开放硬件等社区,可以说全部都是受开放标准及开源运动影响,涉及的层面已远超出软件的范围,这是和过去最大的不同。
共笔人:唐凤、李建兴(记者) 与会人:王宏仁(主编)、胡玮佳(记者) 本文做了繁简体转换,对部分词汇用语进行了替换,有删节。 原文:https://g0v.hackpad.com/iThome-Open-Source--7Ev6ApUzYtA本文为转载,如需再次转载,请查看 “g0v.hackpad.com” 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