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引发的换机高峰已经过去,4G虽对手机消费有所拉动,但其提振作用相对3G明显减弱。虽然手机新品不断涌现,但想让消费者为频繁换机掏腰包越来越难。消费者对手机价格、售后服务的可靠性、便利性和成本变得更加敏感,单纯从感观出发追求大品牌、国外品牌和高端产品的不理性消费大大减少了。
手机厂商一波又一波的新机热潮并没有刺激起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反而是让消费者更理性的持币观望。这个时候,除了卖手机各家大厂都纷纷开始想办法来开拓者自己的“外快”途径,以提升利润水平。我们看看这些厂商都是怎么做的吧。
手机厂商的外快之——卖手机配件
虽然工信部给出的数字手机销量总体下滑但是中国智能机的总体持有量是在不断提升的。百度Q2的智能机调查数据显示,从整体智能手机大盘情况来看,今年二季度智能手机的人口普及率进一步提高,达到30%以上。而谷歌11月份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到了70%。
在如此之大的智能手机保有量的前提下,手机可能不太好卖了,但是手机配件却是十分的抢手。普通人可能两到三年才换一个手机,但是绝对不会两到三年才换手机贴膜和手机壳的。消费者可能只有一部手机,一台平板,但保护壳、保护套往往不止一个。
今年9月24号时,小米的联合创始人黎万强表示小米玩偶米兔销量有望突破200万只,到现在十一月份经过双十一的疯狂之后,相信小米的米兔早已超过了200万了。黎万强在2013年5月电子商务大会上公布2013年5个月的时间小米手机配件销售额已经超过10亿元。
小米手机2013年出货量为1870万台,而今年小米手机销量有望超过6000万台,同样的我们可以想到其配件销量也会大大超过去年10亿的水平。
比起一直都在打价格战的手机来说,手机配件的利润可以说高的“令人发指”,所以就连苹果这种不差钱的公司从iPhone 4开始为iPhone推出Case(虽然是为了应对天线门),后来的IPad也是。苹果官方发售的配件往往都是很贵的,但这也成为一种品味和身份的象征,当然苹果的产品线也养活了不知道多少以苹果周边产品为生的企业(伟大的苹果)。
回到手机国产手机厂商来说,小米、魅族、努比亚、一加等厂商都在为自己的手机提供官方的配件。相较苹果的官方配件来说,国产手机厂商的配件就人性话很多。但即便是国产手机厂商20-50之间的配件价格其中的利润也十分惊人。那些采用的特殊材质的贴膜和后壳在大批量生产的前提下成本也只有几元,而这些贴膜的售价却可以到几十到上百元。
除了贴膜后壳这样的小东西,移动电源也是配件的大头。小米就试图重新定位移动电源的价格标准,虽然的确让部分产品的价格降了下来,但是成效并不算大,并没有产生决定性的改变。只体现出了小米在大批量需求下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官方配件总会给消费者一种正规高质的感觉。在消费者的观念之中,配件产品是用来搭配终端使用的,而由于目前很多旗舰手机、平板已经开始普及,作为这些产品的搭档,自然也不能太弱。“几千块的手机都买了,一百块的配件(保护壳)都舍不得?”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手机配件一直卖的非常好。
手机厂商的外快之——卖保险
功能机时代,手机的屏幕只要能看到通讯录发短信就行了,待机可以三五天,可以砸核桃。到了智能机时代屏幕屏幕被软件不断的拉大,续航一天一充已经能上头条,生怕被核桃砸。
智能手机单价相对较高,但又容易出现故障,特别是屏幕非常脆弱,维修价格高,让手机保险应运而生。
在锤子的发布会上,罗永浩喊出来“碎屏险”的概念,开了国内手机行业的先河。在全贴合时代,触摸屏和液晶屏一体,强度下降、容易破碎且维修价格极高。给用户一个碎屏保险可以让用户放心很多。
提出这个保险的最初原因是因为锤子手机两面都是玻璃很容易碎裂。不过大家可能不知道的事情是,虽然保险都是由保险公司承担的,但保险的销售却是可以提成的。就是说只要消费者买保险,手机厂商都会获得保险销售提成,而这个提成的高低,就看各家和保险公司的议价能力了。
当大家发现,原来还有保险这条生财之道后,都纷纷开始跟随。华为荣耀6在推出时就可以额外购买意外损坏保修“全身险”,只要100元,除了屏幕以外,还包括液体泼溅、环境因素、硬物磕碰等等。
最近一个模仿者是一加手机,在一加手机官方网站刚刚推出了“加多保”。碎屏险价格良心到了59元,意外险和魅族价格持平89元,但是只换不修,此外还有个59元加一年三包。估计未来几个月,还会有国产厂商跟进,也许今后保险会成为新手机的标配。
其实手机售后保险早就有之,在金融业发达的国外这是一个普遍的做法。早在几年前,iPhone就有AppleCare+,99美元,就给你一年两次维修换机的机会,每次维修再交49美元。目前在中国这个服务的价格是交788元,每次维修628元。之前Dell也提供这类服务,高级别服务里,别说坏了给修,你自己砸坏了也给修,多给钱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