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的新编程语言 Swift 已经流行好几个月了,苹果的忠实粉丝的数量也在翻倍的增长,他们的宣传语主要围绕着“更加清洁”,“更加简单”,“更加现代化”,“更加强大”。而一些冷静的人肯定会对 Swift 做这样的假设:一旦编程工具免费,黑客一定会攻击用在苹果硬件上的 Xcode 或者是 Playground。当然,如果你真的想试试的话,可以到这个网站上挑战一下,前提是不许碰所有的类库。 苹果从来都是不走寻常路,即使很多课程里面的 Swift 是开放的,但并不意味着苹果会将它开源,我们不要去假设苹果会给你什么免费的东西,像 Swift 这样新星的东西是不会轻易开源的。下面就是我们总结出的苹果为什么应该将 Swift 开源,以及它为什么不愿意开源的7个是与非。 在编程世界里,新的想法、工具和架构经常是以开源的形式开始的。如JavaScript、PHP、Clojure、Haskell 都是通过开源的动力来吸引程序员的。例如 Node.js,将 JavaScript 带到服务器里,这也多亏了开源的 JavaScript 引擎V8和 Rhino。如果你想分享好的东西,最简单的机制就是免费的将代码发布到共享网站像 GitHub 或 Sourceforge 上面,尽可能广泛地传播开来。开发人员会蜂拥而至扩大其功能和实现。 Swift 的语法看起来与众不同,新闻上面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新”这个词,但其核心,Swift 只是一个智能业务策略,目的是用来维持现状和在有限的时间内在现有的类库内挤出更多的空间。就优雅程度而言,Swift 被设计用来支持一个完全由 Objective-C 编写出来的世界。这是为了讨好无数行现有的 Objective-C 代码,而不是用 Swift 取代 Objective-C。这意味着苹果在创新方向并没有多少长进,更别谈在开源上有什么激情了。苹果想要的是保持其硬件平稳的运行就好,而不是鼓励混乱的创新。更多内容大家可以关注本次专辑…… 自去年下半年信息安全引发关注以来,业内关于国产软件的讨论已经从应用软件向核心软件推进。近期有消息称,作为整个软件生态中最为底层和关键的一环,国产操作软件在今年明显提速,这也激发了各方对国产操作软件的探讨。但和资本市场的预期截然相反,多家业内企业均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目前国产软件在大规模商用上尚无明确的时间表,企业层面也没有收到类似的产业政策文件。 近日,中国电科集团下属的普华基础软件公司在京发布了基于Linux内核的普华系列操作系统3.0,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发布会上表示,国产操作系统 厂商可以在一两年内把XP系统替代掉。如果政府、央企等部门的电脑总量为1亿台,仅仅替换XP操作系统就可能是一个规模达到1000亿元的市场。 众所周知,目前国内的软件企业主要专注于行业应用,而涉及到操作系统尤其是桌面级操作系统的企业十分少。而这款刚刚发布的普华操作系统3.0却大有来 头,其资源主要是承接了之前红旗Linux。早前被誉为国产操作系统希望的红旗Linux,由于经营不善导致破产,曾经引发了业内的强烈关注。 从产业端观察,国产操作系统存在明显软肋,且基础薄弱。目前,红旗、银河麒麟等操作系统在国内的市占率不足0.1%,且我国仅有15家企业从事国产操作系统的开发。有市场人士认为,在当前信息安全被国家高度强调的背景下,国产操作系统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愿望虽然美好,但是操作系统作为软件领域的深水区,短期是否能达到市场的预期,却不得而知。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联系了多家业内有业务涉及操作系统的软件 公司,有企业表示,虽然公司在操作系统上已经有十几年的业务积累,但截至目前仍未有大规模的商用时间表。另外,针对后期会成立国产操作软件联盟的消息,多 家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尚未收到类似的政策文件。更多相关内容本次专辑将为大家带来…… 看来拥抱开源最近在欧洲的国家很流行。上个月我们我只听说都灵成为意大利首个官方接受开源产品的城市。另一个意大利西北部城市,乌迪内,已经宣布他们正在抛弃微软Office转而迁移到OpenOffice。乌迪内有100,000的人口并且行政部门有大约900台电脑,它们都运行着微软Windows以及它的默认产品套装。根据预算文档,迁移将在大约12月份时进行,从80台新电脑开始。接着将会是旧电脑迁移到OpenOffice。 迁移估计会节省一笔授权费用,不然将会每台电脑花费大约400欧元,总计360,000欧元。但是节约成本并不是迁移的唯一目的,获得常规的软件升级也是其中一个因素。当然从微软的Office到OpenOfifice不会太顺利。不过,全市的培训计划是先让少数员工使用安装了OpenOffice的电脑。 如我先前说明的,这似乎在欧洲是一个趋势。在今年早些时候在西班牙的加那利群岛之后法国城市图卢兹也使用了LibreOffice中从而节省了100万欧元。相邻的法国城市日内瓦也有开源方面的迹象。在世界的另一边,政府机构泰米尔纳德邦和印度喀拉拉邦省也抛弃了微软而使用开源软件。更多内容大家可以通过本次专辑了解一下…… Ian Bicking 在其博客表示:Mozilla Labs 已于在今年早些时间关闭,成员中绝大部分加入 Mozilla 基金会,少数人去了 Google —— 注意,Mozilla Labs 和 Mozilla Research 是不一样的,后者主打 Web 基础技术,前者主打产品。 Mozilla Labs 的领导者包括好几个志趣不一的人——而这种 “多元结构” 很可能直接导致了 ML 的状况频出,比如:Firefox Sync 推出时机不对; Persona 失败;Social API 定位失误,诸如此类。 在Labs 创立初期,组织的诉求是将其时兴起的 SNS 功能整合入 Firefox,领导团队会把各种研发阶段的技术拿出来要反馈,比如:Labs 曾公布插件成果 “Coop”——它允许用户以拖动链接到好友头像上的方式来分享网站——如你所猜,好友列表长得就像 Facebook 里那样。另外,还有分享至 Yahoo Flickr、Google Youtube,显示用户在线状态等功能。 除了融合 SNS 属性,Labs 还研发出将照片发至柯达 Kodak Gallery 的功能,以及 Operator——允许用户将联络信息、日历事项发到第三方网站。更多相关性能介绍我们将在本次专辑中为大家带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