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文章主要内容:
在Facebook迎来十周年生日之际,关注快速演变的现代科技媒体的人或多或少都能体会到:Facebook正接近中年。它已过盛年!
但在它的10年历史中,Facebook一直超出媒体的预期,演变成文化巨头,尽管它曾被指只不过是大学生才爱玩的服务。
成立之初,Facebook上都是年轻人。像高中生、大学生这样的天生的尝鲜者是Facebook的首批用户。在该网站的成立初期,那些用户就是它的所有:面向常春藤联盟大学生的新奇玩意。
“Facebook刚上线的时候,人们将其视作精英大学学生的一项私人服务。”微软研究年轻人社交媒体使用习惯的丹纳·博伊德(Danah Boyd)说道。
动态消息
到2006年,Facebook的触角开始拓展至全美各地的大学。年轻用户当时可能并没意识到Facebook处于革命的边缘。同年9月,该网站推出动态消 息(News Feed)功能——一项引起争议的、让当时的重度Facebook用户上瘾的服务,同时也是该网站和它如今的巨大影响力的一个标志。
动态消息根本性地改变了Facebook的性质。它还迫使科技记者和其他文化观察者重新评估该网站的持久力。《比你想象的要聪明:科技如何改善我们的思想》 (Smarter Than You Think: How Technology is Changing Our Minds for the Better)作者克里夫·汤普森(Clive Thompson)如是解读Facebook:在动态消息问世之前,Facebook是离散的独立页面的合集,与年鉴无异。但在动态消息推出之 后,Facebook成了一个你可以轻松地甚至顺从地关注你生活中每一个人的动态的门户。
过度分享
“它很不稳定。人们会难以记起Facebook在推出动态消息之前的样子。”汤普森指出,“那项功能催生了‘过度分享’文化。以往查看每个人的页面需要费很大的功夫——而现在你一下子就可以同时查看数百个页面。因此你的朋友进行了更多的分享,同时你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过度分享!它要么是社交媒体时代的美好祝福,要么就是诅咒,具体取决于你的年龄、社会观和对别人发布的成百上千的小狗或者小孩照片的容忍度。前所未有的分享照片和文本的功能帮助Facebook在成立之初吸引了数百万用户,同时也预示着Myspace的衰落。
“如果将互联网的历史看作一系列的民主化时刻,那么Facebook和Twitter就只是这一长期趋势的最新迭代。”哈佛尼曼实验室主任约书亚·本顿 (Joshua Benton)表示,“Facebook让大多数美国人第一次获得内容发表权利。”但过度分享并非批评者对Facebook的唯一担忧。加入该网站的人越 多,它就变得越不可知,约令人不安:一个崇尚开放和社交性、旨在鼓励人们分享更多的网站自己分享的东西却少之又少。该网站积聚了大量的个人数据,但仍然没 有明确披露数据的用途和数据的去向。动态消息这一Facebook最伟大的发明所基于的一套神秘算法并没为人们所知晓。
汤普森说,这些是“Facebook盛放”的年月。他与很多记者一样于2008年开始更加密切地关注该社交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