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4个字来形容英特尔2013年平板战略,那就是‘下定决心’;再用4个字来形容2014年平板战略,就是四倍成长”,英特尔移动通信事业部产品线运营总监洪力用坚定的语气说道。 英特尔的移动迷途 近年来,随着移动市场的爆发增长,传统PC芯片巨头英特尔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质疑。在计算设备的主流市场从PC迅速转向移动终端的大潮中,英特尔反应太慢;移动芯片市场已经被高通、三星、联发科等厂商控制。 在今年11月的投资者大会中,英特尔董事长安迪·布莱恩特(Andy Bryant)承认,作为计算能力成本下降的长期受益者,该公司正在属于自己的这场“游戏”中严重受挫。布莱恩特称:“我们似乎已经迷失了自己的道路。” 移动设备的崛起让芯片市场的界限逐渐模糊,原先泾渭分明的通信芯片和计算芯片正在逐步走向融合。高通公司借助其通信芯片的优势进军移动计算市场,推出了 集成通信芯片的骁龙处理器,而更多同样基于ARM架构的芯片方案已经成为移动设备的主流选择。采用精简指令集的ARM架构相对于英特尔的X86架构具有耗 电量低等特点,被认为是更适合移动设备的选择。 业绩下滑,投资者信心不足,资本市场也给出自己的选择。今年8月标准普尔 500(S&P 500)排行榜数据显示,高通公司的市值首次超越英特尔。高通的市值为1138.2亿美元,Intel则是1118.5亿美元。尽管约20亿美元差距并不 大,但这一标志性的超越似乎预示着芯片市场的代际更替。 迷途中的英特尔本能般的选择了全线出击:首先是在2010年收购了英飞凌无线业务,补足其在通信芯片方面的短板;然后推出为移动终端定制的芯片,与联想、摩托罗拉生产“英特尔芯”的智能手机,与平板厂商合作英特尔Inside平板。 然而移动互联时代,智能手机和平板市场已经形成了一个坚固的ARM阵营:底层以高通、英伟达、联发科等芯片厂家为支撑,中间有三星、苹果等终端厂商,上 层有iOS、Android系统和整个应用开发的生态系统。大象难以转身,慢一拍则步步慢。整个移动市场并未给英特尔留下多少空间。 在 英特尔芯的智能手机为例,据消息称,联想推出的K800、K900手机销量均未达到预期;而更具意味的消息是,联想的升级机型K901没有继续使用英特尔 的芯片。主流合作伙伴缺失,推出的终端产品不达预期。面对这一现状,英特尔希望将手机战略重点转向新兴市场和中低端市场,同时还希望能在可穿戴设备市场能 有所作为。 全线出击,不断尝试,不断调整战略是英特尔移动迷途下的真实写照。 下定决心:发力平板市场 走出迷途的最佳方法,其实不是成为别人,而应该是更好的认识自己,改变自己。英特尔近期的动作正在印证这一点。 在昨日的媒体活动中,英特尔移动通信事业部产品线运营总监洪力表示:“2014年对于移动通讯事业部,平板电脑将是重点。如果用4个字来形容英特尔2013年平板战略,那就是‘下定决心’;再用4个字来形容2014年平板战略,就是四倍成长。” 平板芯片计划成长4倍 更具体而言,2014年英特尔计划平板芯片全球出货量成长4倍至4000万颗。信心和决心这样的字眼,对于失落移动的英特尔来说特别重要;而具体的的数字指标,则让信心落到实处。 洪力坦言,当前整个英特尔公司的对平板的重视度是高于手机的。对于下定决心做平板的逻辑,洪力解释到,相对于手机设备,平板电脑这一产品形态离英特尔主 业比较近。无论在业界形态还是经验转移方面,都能让英特尔比较容易发力。同时,平板电脑方面进展,还能跟公司当前推动的“二合一”设备形成合力。 而在市场竞争层面,洪力的解释则道出了发力平板这一选择的紧迫性,他表示,当前ARM芯片有进军高端市场的趋势,从手机芯片开始逐渐开始应用到更多计算设备,甚至是服务器市场。英特尔做好平板,能形成防御效应,不然就会被ARM入侵到自家大本营。 在实际动作方面,英特尔在2012年底与中国本土厂商蓝魔试验推出了第一款英特尔芯片的平板电脑,随后跟三星、戴尔、联想、爱国者等厂商推出了更多平板产品。截止2013年底,全球范围内英特尔跟14家合作伙伴推出了30多款产品。 尽管产品数量和基于ARM芯片的平板还没法比,但主流厂商的加入预示着英特尔平板已经打开了局面,起码比起手机芯片的曲高和寡的局面要好很多。 芯片产品层面,选择了高中低端全面出击。除了推出可以同时支持Windows和安卓系统的Bay Trail(DB)移动芯片外,英特尔还将在明年年中推出廉价的Bay Trail(CR)芯片,主打千元以下智能平板市场。同时,为帮助终端厂商快速推出产品,英特尔还将推出核心参考设计项目,这一项目类似于MTK和高通的 参考设计项目,将核心的软硬件设计方案打包,厂商可以基于成熟的解决方案在3个月内就推出产品。 在营销层面,英特尔依然强调其性能和稳定性,同时希望借助英特尔品牌的影响力来获得品牌溢价。尽管移动设备的体验不仅仅取决于性能,高通目前的营销已经开始围绕“体验、多应用能力”做文章。但对英特尔来说,强调性能尽管老套,但确实是当前发挥差异化优势的不错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