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年法兰克福欧洲模具展上,太尔时代跟多家国外展商共同为一个客户现场打印一个水管三通的模型,结果客户一比较,发现太尔时代打印的模型精度更高、操作更方便。客户当场就把设备买走了。2013年1月,在拉斯维加斯展会上,一家台湾手表厂商,把手表设计外壳同时给到几家展商打印,结果打印出来之后,精度不够,根本无法安装。最后,那位台湾客户把数据给到太尔时代,一打完就装上了,那位客户当时就要做台湾的总代理。 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太尔时代对3D打印工艺的理解很深刻。“这个行业就像一根螺旋线,先要由简入繁,再由繁入简,要不断地尝试,不断地试错。我们做了十多年,才知道现在的状态该怎么走。”唐果林告诉记者,“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成本的因素,而决定成本的因素是技术,只有技术进步了,才能降低制造难度,从而控制成本。” 3D打印机的关键部件其实就是运动控制系统。太尔时代早期生产3D打印机是从通用公司购买工业级运动控制系统的。唐果林回忆,“当时一套工业级运动控制系统卖到几万元。不过现在我们已经可以自己做了,光这一块就可以降低不少成本。” 除了运动控制系统,在产品设计方面,太尔时代也取得很大突破,现在已经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设计,一些更优的方案简化了结构,从而降低了成本。现在,太尔时代已经推出万元级家用3D打印机了。 征战大众消费市场 早些年,太尔时代的客户主要集中在教育行业,相较于企业,大学对先进制造技术的了解更积极。“每年,几乎每所大学的几大学科都会采购3D打印机作为教学设备。但是不同的区域对3D打印机的理解和认识也不相同,沿海地区的大学会先买,内陆的大学则相对滞后一些。太尔时代的生存阶段是在教育市场度过的,然后慢慢拓展到海外的学校、企业、研究所。营销路径是先国内的教育市场,后海外全面市场,再返回国内的企业市场。”太尔时代市场营销总监颜先生告诉记者,“开拓市场最大的难点,是让上下游合作的企业能有一个很好的沟通,不要各自为政做自己的那一块。三维扫描和造型软件企业怎样才能更好地配合?如果不能有很好的配合,不能让更多的人更方便地得到数据的话,3D打印设备就是一堆废铁。所以上游造型软件和得取数据公司的发展是制约我们发展的关键。” 尽管太尔时代在3D打印领域有十多年的积累,但是工业级的销量并不大,一直徘徊在每年100台的量级。这样的销量让他们觉得没有大的发展前景,要想有更大的发展,一定需要一个量的提升,而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用价格来刺激销量。2009年的时候,太尔时代已经自主研发成功了运动控制系统,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让太尔时代有条件打一场价格战。从2009年开始,太尔时代开始拓展3D打印机的大众消费市场。 “转到大众消费领域,走大众路线,是因为我们要把企业做大。因为时机已到,即便我们不做也会有别人做,与其等别人做,还不如我们先做。”唐果林分析说,“不过家用3D打印机的市场培育过程可能会很长。设计师会评判软件能否给他吸引足够多的用户,而用户考虑的是软件用起来是否足够方便。一旦用户没有被吸引进来,开发者的热情也会受到影响。所以一定要建立起3D打印的生态系统,让各种各样的从业者在这个生态系统的各个环节都能获得相应的成绩,这是很关键的。” 在国内,3D打印行业聚集的都是小公司,太尔时代也不算大,至今也只有110名员工。不过太尔时代的优势是,当国内众多小公司采用美国开源方案的时候,它却拥有自己独特的方案。 正如唐果林所言,太尔时代不怕有竞争对手出现,他们在乎的是,如何让客户知道产品之间的区别,怎么让客户判断产品的优劣。“我们要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展会,让我们的产品和竞争对手的产品同时出现,就跟买电视机一样,当两台电视机同时放在一起的时候,才能看出哪台电视的屏好,哪台电视的屏差,3D打印机的道理是一样的。” 2012年,太尔时代的消费级3D打印机的销量达到了5000台,而工业级是200台。消费级3D打印机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工业级3D打印机,这也标志着太尔时代的市场转型基本完成。 当然,要占据大众消费市场,3D打印技术还需突破。比如,很多消费者会有这样的需求,能否直接把照片打印出实物来?而现在的三维基本上是通过3D扫描仪来做,通过不同的摄像头进行拍照和扫描,重构3D模型。 不过,我们可以畅享未来某一天,消费级的3D打印机已经普及,家家户户都在用,从网上可以买到数字模型,回家可以自己打印。那个时候3D打印机才有可能替代工厂注塑的批量生产。 未来不可预知,太尔时代能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