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LUPA开源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文章 帖子 博客
LUPA开源社区 首页 IT综合资讯 查看内容

IT大佬的高考:马云数学就1分李彦宏高考状元

2013-6-8 10:18| 发布者: joejoe0332| 查看: 3026| 评论: 0|原作者: 新华网|来自: 新华网

摘要:   昨天是高考的第一天,不少人称高考是改变命运的时刻。但是,一次考试成败并非是最终结局。纵然是今天在业内呼风唤雨的大佬,也有高考考砸的时刻。下面,我们就来分享一下IT业内一些大佬的高考,也祝愿备考的同学 ...

  周鸿祎:通过竞赛获得保送

  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中学时,周鸿祎学习还行,但真要高考,“也犯嘀咕”。他靠着参加各种物理竞赛得奖,躲过高考一劫,被保送去西安念大学。

  “我从小惧怕考试,高考前获得一个机会一不小心就混到大学了,后来上研究生也没有参加考试(只加试了英语就差点累吐了)。不过,我还是非常遗憾没有 参加过高考,毕竟,高考是人生的一个里程碑,在我的记忆里,总也找不到高中和大学的分水岭,这样挺不好的,似乎人如果不参加高考,就可能谈不上成熟。所 以,我想对那些对高考感到紧张的人说,高考是人生的一个非常好的经历,这是人一生中回忆的资本,能参加高考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知名人士的高考经历,一起来看一下吧。

  王石:因为父亲关系上了工农兵大学

  王石,原籍安徽,1951年出生于广西柳州。在新疆做了5年汽车兵,转业后在兰州做了1年的工人。由于其父在柳州铁路局当领导,王石得以进入兰州铁 道学院当了工农兵大学生,读给排水专业。毕业后进入广东省经贸委做经济情报研究工作。1984年左右他下海创业,组建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1988 年更名为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冯仑:中央党校最年轻的研究生

  西北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最初只有商学学科,就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西北大学恢复了经济学专业和经济学系,1985年 正式成立了经济管理学院。这与冯仑求学几乎是在同一时期,不得不说这正是奠定冯仑成功的基础。后来成为经济学家的魏杰和张维迎也与冯仑在同一院系学习。

  在中央党校,冯仑不仅潜心攻读马列原著,而且还弄懂了德文版、英文版,更重要的是,冯仑常常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冯仑学经济学、学法学,先后进入社科 院、国家体改委、中共中央宣传部。冯仑与马鸿模几次交往之后就非常熟了。在冯仑的身上,很多地方都可以折射出“教父”马鸿模的影子。比如他虽然是法学博 士,算得上高级知识分子,但是言谈间常有世俗的语言,完全没有人们常说的高等知识分子所具有的那种清高。然而,他的表述却非常富有逻辑性,或者说,他身上 既有着江湖的气息,又有着知识分子的理性气息,两者成功地混合在一起,成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冯仑。

  20岁时,冯仑就已经成为了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据冯仑自述,他在学校中一直担任学生干部,是个好学生、好党员。1984年,作为中共中央党校最 年轻的研究生,冯仑被学校调到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小组办公室下属的专题研讨小组,从事“文化及意识形态领导体制改革”的研究,1988年又被借调到中宣 部。1988年年底,他被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任命为比较制度研究室副主任,同时被派往海南省筹建改革发展研究所,并担任常务副所长。

  恢复高考之后,冯仑参加了第二届高考,成功考上了西北大学,之后又顺利考上了中央党校。冯仑是当时最年轻的研究生,他的语言风格、思维方式、决策习惯,自觉不自觉地就会露出那个时代的痕迹来。

  郭广昌:自己决定放弃中专,改读高中

  对大多数人来说,大学毕业前的这段时间的人生轨迹基本上是被确定了的:小学—中学—考大学。可是对于郭广昌来说,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就出现在中学时代。

  像大多数的农家父母一样,郭广昌的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儿子早日跳出“农门”,因此父母让他报考师范,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跳出“农门”,就这样,成绩优异的郭广昌报考了师范。

  拿到中师录取通知书的郭广昌,就像拿到人生的判决书。难道这辈子就待在东阳做一名乡村教师吗?自己的大学梦呢?东阳中学走出了那么多大学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难道自己这一辈子就只能是一个中师生吗?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郭广昌做出了第一个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决定———放弃中师,改读高中。父母不允,他就悄悄卷了一床竹席,背了十几斤米,来到了东阳中学。高中3年,靠着每星期回家背几斤米和一罐霉干菜,他熬了过来。

  1985年,18岁的郭广昌又面临一次选择——高考。有意思的是,念理科的郭广昌竟然报考了复旦大学的哲学系。正是这两个关键的决定,几乎影响了郭广昌的一生。正是因为读了高中,才有了他后来的上大学的机会。而选择哲学,则是因为那时最热门的讲座,都在哲学领域。

  1992年,郭选择和校团委4个伙伴下海创业。哲学带给他做生意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创造性的破坏”,即要在别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

  俞敏洪:英语从33分到95分40分钟就交卷

  1977年,因为一些不可抗原因,家在农村的俞敏洪高一下半学期才进入了高中。上高中以后,俞敏洪功课明显跟不上,但高考就要来临了。复习了10个 月左右,俞敏洪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当时的录取分数其实很低,他报考的常熟市地区师专外语录取分数线是38分,俞敏洪的英语却只考了33分,别的几门 也不理想。

  高考失利之后,俞敏洪没有特别失望,家里人也没有给他什么压力,反正不行就在农村干活。俞敏洪在家里开手扶拖拉机,插秧,割稻,后来去大队初中当了 代课老师。1979年,俞敏洪再次参加高考,他的总分过了录取分数线,但英语只考了55分,而常熟师专的录取分数线变成了60分,结果再度落榜。

  一天,俞敏洪高中的一个英语老师告诉俞敏洪,江阴县教育局准备办个专门针对外语高考的辅导班。俞敏洪母亲到城里找到几个亲戚打听,证实了这个消息, 就让俞敏洪去报名。这次的复习真正变成了全职脱产学习。俞敏洪和二十多个男孩一起住在一个连厕所都没有的大房间里。老师指定俞敏洪当副班长,这对俞敏洪是 一个很大的促进,既然是副班长,学习就要认真,俞敏洪带领大家一起拼命,早上带头起来晨读,和大家一起背单词,背课文,做题,讨论,晚上10点半熄灯以 后,大家全部打着手电在被窝里背单词。

  1980年的高考开始了,英语考试时间是两个小时,俞敏洪仅仅用了40分钟就交了卷。俞敏洪的英语老师大怒,迎面抽了俞敏洪一耳光,说今年就你一个人有希望考上北大,结果你自己给毁了。他认为俞敏洪这么快就交卷,肯定没有考好。但是,俞敏洪确实只需要40分钟。

  分数出来以后,俞敏洪的英语是95分,总分387分。当年,北大的录取分数线是380分。填志愿的时候,老师对俞敏洪说,如果你想上北大,语文一定要及格,不然北大不会要你,但俞敏洪的语文是58分。俞敏洪不敢下笔填北大,还是老师帮他填的志愿。

  8月底,俞敏洪的同学们几乎都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他却什么也没收到。按常规,北大是第一个发录取通知的,老师就说俞敏洪大概没戏了。这时候,俞敏洪真的特别难受。有一天俞敏洪和妈妈在地里种菜,大队的人找到俞敏洪说县里有电话来。

  俞敏洪急忙跑过去,县教育局长对俞敏洪说你的录取通知下来了。俞敏洪问他是哪个学校,他故意说自己不知道。俞敏洪拿到通知书一看是北京大学,当时就乐疯了,和两个考上大学的同学一起,像范进中举一样跑到马路中间又蹦又跳,连大卡车都停下来了。

  潘石屹:偷偷换名“石屹”参加高考

  1979年高考前8天,潘石屹被一辆卡车撞断了肩胛骨。知道自己没考好,他立即偷偷在另外一个县以“石屹”这个名字报考中专,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兰州培黎石油学校。1981年从培黎学校毕业后,潘石屹又以整个石油部系统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石油管道学院。

  1984年,潘石屹毕业被分配到设在廊坊的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工作,捧上了铁饭碗。在那里,潘石屹很快找到了让领导重视他的窍门,那就是记 清楚所有的工作数据。处长向局长汇报工作,局长向部长汇报工作,都需要用数字说话,而他们都记不清楚数字,他们需要带一个人汇报数字。每天下班之后,潘石 屹就将各种计划样本拿出来背,最后,这些数字小数点之后的好几位,潘石屹都能记得住。科长开始欣赏他,处长开始欣赏他,主任也开始欣赏他。他被确定为“第 三梯队”。并成为领导身边必带的“红人”,仕途看上去很美。

  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办公室新分配来一位女大学生,对分配给自己的桌椅十分挑剔。当潘石屹劝她凑合着用时,对方非常认真地说:"小潘你知道吗,这套桌椅可能要陪我一辈子的。"这不经意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潘石屹:难道一生将与一套桌椅共同度过?

  1987年,潘石屹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当,毅然辞职,揣着80元钱来到广东,在那里度过了他感到压抑的一段时光。一直到两年之后,新的机会终于出现了——1988年到1989年的海南岛,就像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


酷毙

雷人
2

鲜花

鸡蛋

漂亮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 快毕业了,没工作经验,
    找份工作好难啊?
    赶紧去人才芯片公司磨练吧!!

最新评论

关于LUPA|人才芯片工程|人才招聘|LUPA认证|LUPA教育|LUPA开源社区 ( 浙B2-2009018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6705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