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或许是诺基亚为自己找的退路,或者借口。当被问及“如果Lumia失败诺基亚还有没有自救机会”,Marco Argenti回答道,“别忘了诺基亚拥有五条业务线:Asha功能手机、Lumia智能手机、位置服务、诺基亚西门子和基础专利。” 面对埃洛普上任之后大刀阔斧的改革,诺基亚内外一直有强烈的争议。“作为一家终端厂商,同什么平台都可以合作,不管哪个平台好卖,至少可以赚回卖硬件的钱,而硬件才是诺基亚的优势。”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诺基亚前员工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另一位前员工的说法则更具诺基亚自我定位的代表性:“如果当初选择Android,诺基亚的财务或许会比现在好,但永远不可能再回到第一的位置。这是诺基亚不能接受的。” 在宣布与微软的合作计划之前,埃洛普曾与谷歌谋求过合作,但谷歌拒绝给这家全球最大的手机厂商任何的优惠条件和让步。“我们不会是完全依靠Android平台的公司,我们是诺基亚。”埃洛普曾这样说道。 作为执掌诺基亚的第一位非芬兰籍CEO,埃洛普的上一份工作是在微软领导Office软件项目,他在智能手机和供应链方面都缺乏必要经验。现在看起来,他为诺基亚这家手机制造商所设定的道路—以抱定一个操作系统作为前提条件并试图以此获得竞争—并不是正确的做法。 在手机硬件信息相对封闭的时代,“换壳”是手机厂商的常见策略。这意味着只对配置和功能进行细微调整,再配以不同的尺寸和外观以新款名义推向市场。诺基亚的成功也源于此,它以强大的硬件质量和营销手段见长,而行业内对此也一向有“科技以换壳为本”的揶揄。 这项规则被每一代硬件都有实质性升级的iPhone所改变,而Android大军的加入使手机的硬件配置趋向透明。 虽然如今的Android厂商依然在走类似“换壳”的策略,但Android可以被个性化改造的优势让它迅速夺得市场份额。聚起社区用户的MIUI和改造为封闭环境的Kindle Fire都基于Android,相比之下,Windows Phone则依然是一个封闭系统。 早在上任之初的四个月间,埃洛普将复兴目标称为“找到下一个打败苹果、Android和微软的新产品”。但他错误地抛弃了诺基亚的优势:硬件、设计和营销,并试图押宝在一个新的操作系统上,期望它能异军突起。 “在合作之初,大家都以为微软和诺基亚会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一位诺基亚中国的管理人员对《第一财经周刊》说,“现在的情况是,虽然埃洛普是从微软出来的,但他对这次合作的掌控并不如想象当中的那么强。” 埃洛普曾这样解释选择微软的原因:“选择Android意味着诺基亚对竞争精神的放弃,因为这个系统不能让诺基亚从Navteq等服务领域的投资中获得回报,而且也不利于诺基亚与其他厂商区分开来。” 诺基亚的骄傲让他们选择了小众,但升级事件还是把埃洛普搞得措手不及。“这是处理方式的问题,苹果和Android都曾经出现过不能升级的情况,但微软这么说显然没有考虑过诺基亚,”上述管理人员说道,“现在诺基亚内部对微软已经产生了一种敌意。” 这并非是意想不到的矛盾。任何一家操作系统提供商都不会愿意将自己绑定在另一家公司身上,更何况诺基亚面对的是微软。微软的野心远不止于诺基亚日渐式微的硬件。7月13日,鲍尔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甚至表示,自己将对苹果所涉足的任何领域展开竞争,并且针对苹果的行动并不局限于微软的合作伙伴。据诺基亚的管理人员透露,在微软发布Surface平板电脑的时候埃洛普就非常吃惊,“因为诺基亚也在计划做自己的平板”。 把诺基亚逼到这般境遇的并不是微软,而是这家手机厂商曾经的风光和不思进取:研发产出比和决策效率低下,执行力不佳,对创新方向失去控制。 在一张内部的产品路线图中,诺基亚为自己的未来画出了一幅金字塔。金字塔的底端是诺基亚和微软—这代表着生态系统,与微软的合作意味着诺基亚已经根基不稳。他们强调了四个尚存的优势:设计、音乐服务、影像娱乐和地图导航。 早在2007年,诺基亚曾砸下81亿美元的巨资收购全球最大的地图供应商Navteq,并在随后的三年内一直保持着对地图业务相关公司的收购。此后它还发布了“Comes With Music”,这是一个和iTunes相似的服务,允许用户免费无限量下载一年音乐。 诺基亚想要扭转作为一家硬件制造商的命运—这样的未来在今天的PC厂商身上已被印证:市场竞争和成本的削减导致惨烈的价格战,英特尔和微软等供应链上游拿走大部分利润,PC市场衰落,硬件厂商的净利直线下跌。惠普和戴尔开始向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转型,而对于手机制造商来说,依靠内容和服务获得收入的确是未来的方向。 但在此之前,诺基亚得守好先发的入口优势。即使未来Windows Phone 8全面预装诺基亚的地图导航软件,这家硬件公司的强大基因,也不可能让它轻易转型为一家移动互联网应用提供商。 张诺在网络资源的购买上就曾遭到重重阻力。按照采购部门的要求,为了推广互联网产品,她需要上报几家同类型的渠道商信息,再由采购决定最终购买渠道。这个决策流程依然按照硬件采购的规则,需要3至6个月的时间。 诺基亚并非没有看到未来,相反它曾有创造未来的机会。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在iPhone推出的七年多之前,诺基亚团队曾展示了一款样机,拥有彩色触屏,屏幕下方只有一个单独的按键。这款手机能够定位餐馆、玩赛车游戏,还可以订购唇膏。 过去10年,诺基亚为研发投入了400亿美元,是苹果同期投入的四倍,但最后留下的只是三个被抛弃的系统和价值60亿美元的专利。曾在诺基亚北京研究院工作的王镐对那份工作的总结是,压力不大,研究院对他们也没有特别具体的要求,“压力主要来自于自己对技术的追求,以及论文发表的Deadline。” 对生态系统的尝试开始于2006年,第二年诺基亚推出了Ovi商店,吸引用户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的游戏和音乐服务。这个计划还是被“诺基亚王国”的思路搞砸了。“只要是诺基亚自己做的服务,就不愿意让别家的服务进入Ovi商店,包括地图和音乐,”诺基亚负责合作伙伴关系的一位前员工说,“这已经违背了互联网开放的思维。” 合作伙伴也开始流失。王鹏的公司从2000年开始就为诺基亚开发应用。在几年前,王鹏的赢利方式是将基于Symbian的应用发布在Ovi商店和各类论坛中,通过与移动运营商的流量分成获得收入。 Symbian不是一个友好的操作系统,相比起iOS,它只提供最基础的功能,实现动画效果还需要开发者自己写代码。但王鹏还是为Symbian被放弃感到非常遗憾,“它还有巨大的保有量,底层架构也很好,在低端机上可以跑得顺畅,电池至少能比Android多用一天。UI的确不好,但UI能改”。 半年之后,MeeGo系统由于开发缓慢也被埃洛普放弃,操作系统的频繁变更让开发者对诺基亚彻底丧失信心,而诺基亚与开发者对接的员工也只能以“Windows Phone是一个有前途的操作系统”去劝说合作伙伴。 在他们看来,无论是Symbian还是其他平台的未来,诺基亚大可以不用公之于众,明智的做法是根据市场情况慢慢降低出货量,否则开发者根本不会继续跟进。 诺基亚的高层却依然持着乐观态度。“未来市场上可能会有4亿台Windows Phone 8设备,它们都有相同的用户界面,”Marco Argenti说,“我们有做本地化服务的人员和团队,并能帮助开发者省钱。诺基亚的品牌也会让用户从iPhone那里转换过来。” 但愿高管们不会忘记诺基亚在过去五年中已经跌去90%的市值,以及它的骄傲和固守是如何挫伤了投资人和消费者的信心。 2010年,已经退休的诺基亚前高管Juhani Risku在一份诊断书中批评诺基亚是一家“内在极其官僚的公司”。他的团队曾对Symbian提出了数百项改进意见,但没有一项获得通过。Risku认为诺基亚对创新审批的流程十分漫长,迷恋数据,在群体调查和市场细分策略上投入过多精力,这种芬兰式经营让公司无法创造出颠覆性的创新产品。 埃洛普曾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中国公司做一个产品的速度,是我们做一个PPT的速度”。而合作伙伴高通公司首席执行官保罗·雅各布也曾表示,在最近这轮裁减成本之前,诺基亚仍然未能很好地把精力集中到有用的研发项目上。例如诺基亚北京研究院曾经开发一个“手写计算器”,这个产品的用处是让用户直接手写算式并得出答案。 “我认为这是一个创新和伟大的产品,”在Lumia 920发布的现场,Marco Argenti用他的意大利口音继续推销自己的产品,“你可以获取‘愤怒的小鸟’所有的内容,包括下载铃声、壁纸、视频,你还可以与朋友一起玩这个游戏。只有诺基亚能够做到。” 作为“愤怒的小鸟”的生产商,Rovio正取代诺基亚成为芬兰新的代言人。但在它的新游戏“Bad Piggies”里,小鸟已经不再是主角,诺基亚却还在为自己跟上小鸟的“潮流”而沾沾自喜。 这家昔日的手机帝国曾因“担心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而把自己推向了微软。现在的结果是,在智能手机的战场上,诺基亚不仅失去了尊严,也没有了筹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