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开源文化”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二:精英意识
直到目前,开源文化的建设还没有在世界范围内
蔚然成风。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建设开源文化是一项宏大的新兴事业:因为建设开源文化是新兴的事业,所以开源文化的建设还处于最初的发展阶段,就像一个婴
儿,甚至还只是一个胎儿(这是因为开源文化的建设,现在还更多是一种构想而不是行动);因为是建设开源文化是宏大的事业,所以开源文化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
才,而且开源文化建设最需要的人才还不是普通的人才,而是真正的精英,更准确地说,是有着精英意识的年轻人才。
现在的问题是,天下的相关精英还没有认识到建设开源文化的伟大意义。实际上,正是深刻认识到后面这种情况,才促使本系列文章的撰写和发布。
本文认为,精英意识是建设开源文化最重要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一,它对于开源文化建设的价值,实际上并不次于前文所说的利他心理。
4.1 “精英”的含义
精英这个词汇,其原文是“élite”,这是一个法语词汇。
从语境来讲,“精英”这个词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一个词汇,这个词汇是西方文明发展到现代阶段之后才出现的,在所有人类文明的传统阶段,都没有和这个词汇完全对应的词汇。
当然,这个词汇,特别是这个词汇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却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漫长的历史渊源。
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君子”、“豪杰”、“志士”、“大丈夫”、“名流”、“风流人物”,都可以说是“精英”的近义词。
中国儒家学派的二号大师——孟子,在《孟子 滕文公下》曾写过这样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段话,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类似“精英”的那种人所能给出的最严格的评判标准了。
从西方传统文化来说,在理论上从现代精英主义(Elitism)奠定了历史分析基础的大师是柏拉图(Plato)。
柏拉图特别强调先验论(Apriorism)。先验论也可以称为天赋论,用最形象的话讲,就是“无师自通”。
柏拉图一直认为,真正的知识只能是先验的。
有人会说,知识不是老师教的吗?
如果再认真想一下,就会发现一个关于知识的真相:第一个有知识的人并没有老师!
实际上,一些宗教的教主就可以说是这种第一个有知识的人,如乔达摩·悉达多(后来创立了佛教而被尊称为“释迦摩尼”)。任何知晓佛教历史的人,都知道佛教是乔达摩·悉达多在菩提树下静坐思索了49天之后,豁然大悟、豁然开朗而创立的。
在柏拉图看来,全社会中,只有那些天生优秀的少数人,才可能通过先验的方式获得知识。柏拉图说“,唯有这种知识才配称为智慧,而能够具有这种知识的人按照自然规律总是最少数”。
对比孟子和柏拉图这两位东西方大师关于类似“精英”的那种人的界定,可以看出,东方思想家看重的是类似“精英”的那种人的人品,而西方思想家看重的是类似“精英”的那种人的能力。
柏拉图构建了一个理想国,他向往由真正智慧的人士担任领袖,或者是领袖追求智慧,从而达到“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的境界。
限于本文作者的知识,对于西方是否出现过这种境界还难以考证。但是,我国的确曾经在一个特定的时代在特定的地区出现了这种境界,这就是三国时代刘备去世后的蜀国:蜀国由当时最智慧的诸葛亮掌管蜀汉大权。
虽然柏拉图并没有创立“精英”这个词汇,但他已经在理论上将西方对“精英”的理解阐述出来了。
西方现代精英主义学派秉承了柏拉图的观点,这一学派的观点包括4点:
(1)精英只能是天生的
要想成为精英,必须要拥有成为精英的天赋,如极高的智商,不凡的情商等。
(2)精英必然是不凡的
精英必然要与大众(masses)呈现适当的分离,这种分离可能是出于出身,可以可能是出于教育,最终导致精英与大众在行为举止方面显示出鲜明的差别。
(3)精英应该居于社会上层
既然精英无论是天赋,还是行为举止都与大众不同,精英理所应当要成为社会的上层。
(4)精英应该掌管社会权力
社会的发展,需要精英的知识,因此,精英应该是社会权力的掌管者。
西方现代精英主义学派的第4个观点,实际上也暗合孟子的看法。在《孟子 滕文公上》曾写过另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可见,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主张用真正的精英掌管社会权力。
4.2 东方“精英”观的优越
如果再剖析一下,可以认为,东方的“精英”观还是远远超越西方的“精英”观的。西方的“精英” 观只强调了能力,而东方的“精英” 观实际上既强调能力,更强调品格。
西方文明实际上有一个潜意识,他们潜意识中认为,精英的品格和能力是天然匹配的,因此,他们认为,能力超凡的人,自然就品格出众。
这种潜意识是人类刚刚步入文明阶段普遍形成的潜意识,但我国先哲却早就看出了这其中的内在风险,这一点上说,东方文明是优越于西方文明的。
最能反映东方“精英”观的文学巨著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这部巨著的伟大意义之一,就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东方的“精英”观。
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了4个人物,恰好形象地反映了能力和品格的完全背离。
看智慧,曹操和诸葛亮都是拥有顶级智慧的人物,但前者“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后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论武功,吕布和关羽都是拥有顶级武功的名将,但前者是“三姓家奴”,而后者“忠义千秋”。
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的经历,真是无比形象地阐述了孟子“大丈夫”的学说。实际上,关羽在我国的影响比诸葛亮好要深远。
人们在关羽失败的时候,常把原因归结为其自傲,《三国演义》用一句话就形象地刻画了关羽的自傲“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从谦虚和骄傲的视角来分析关羽的人格,自然可以得出关羽自傲的结论。而如果转换思维视角,就可以说,关羽的这种品格看起来是自傲,更是一种“精英意识”
4.3 “精英意识”的含义
中国经济学家汪丁丁教授对于“精英”和“精英意识”进行了非常深刻的思考。我这里就借鉴汪丁丁教授关于“精英意识”的一些观点。
汪丁丁教授认为,简单而言,精英是外在的“身份”,
精英意识则是内在的“品质”。身份的基础可以是任何一类外在于心灵但受到社会成员普遍尊重的社会学特征——财富、权势、名望。这些社会学特征之所以普遍受
到尊重,是因为在稳态社会里,它们统计性地或多或少反映了普遍受到尊重的内在品质。
汪丁丁教授深刻地指出,外在身份与内在品质之间的这一显著关系在非稳态社会里往往失效。中国转型期社会恰好就是这样的非稳态社会,在这里,精英的内在品质不仅被弱化,甚至比平均品质还要低劣。
这种现象在网络上已经显现出来了,网络上把“教授”称为“叫兽”。
汪丁丁教授认为“精英意识”有两点内涵:
(1)对重要性的感受能力,也就是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共问题的敏感性;
(2)在足够广泛的公共领域揭示出被感受到的重要性时必须具备的表达能力和道德勇气。
在汪丁丁教授看来,“精英意识”的第一项特征
意味着,首先,被感受到的重要性必须与公共利益相关而不是仅仅与私人利益相关,其次,感受者必须有足够敏感的心灵,最后,这样的心灵,在与公共利益相关的
重要问题上保持足够敏感性的同时,还必须有机会与重要问题相遇——所谓“历史机遇”。
汪丁丁教授已经看出,我国“精英”似乎比西方“精英”更幸运,因为我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问题只在于我国“精英”是否能够对公共利益保持足够的敏感性。
在汪丁丁教授看来,“精英意识”的第二项特征
意味着更复杂的事情。首先,被感受到的重要性必须同时具有私人意义,否则就难以产生激情,从而缺乏表达这一重要性的冲动。其次,这种表达的激情必须足够强
烈,从而被感受到的重要性可在足够大的公共范围内被表达出来。因为,当范围足够广泛时,这样的表达往往需要勇气。
汪丁丁教授认为“精英意识”才能表达真正的精英的内心世界。他的立场是:只有具备精英意识的人,才可能履行精英的社会职能。
4.4 “精英意识”对于开源文化的价值
借用汪丁丁教授关于“精英意识”的观点,本文可以简单说明一下“精英意识”对于开源文化的价值。
软件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利器,特别是对于我国这种大国来说,不可能永远完全依靠西方设计的软件。软件发展对于我国,已经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共问题”,振兴我国软件已经成为历史赋予我国软件相关人才的“历史机遇”。
振兴我国软件,已经不仅仅是与“私人利益”相
关,甚至可以说,西方已经形成了软件的霸权,我国再走西方以私有软件为主的道路,可能已经被彻底堵死了。在这种大背景下,发展开源软件即使不是唯一的发展
道路,也是备选的发展道路之一。而发展开源软件,首先要建设开源文化,缺乏开源文化的开源软件,是无源之水、空中楼阁。
开发软件需要“必须同时具有私人意义,否则就难以产生激情,从而缺乏表达这一重要性的冲动”。激情肯定是开发软件的基本品质,没有激情的软件人才,肯定是难以开发出有价值的软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