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文化”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一:利他心理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以实际案例说明了建设开源文化的可行性。但案例常常只是一种偶然现象,案例通常只能作为佐证,而不能被认为是证明。要想证明开源文化建设的可行性,必须要从理论上论证。
环顾当今世界的软件产业,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基本的现实,当今世界的软件产业是私有软件主导的产业。
至
于为什么私有软件能够占据当今世界软件产业的主导地位,人们好像并没有深入探究。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可能只有一条: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天经地义,因为人
的天性就是利己的,任何人设计出了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软件,都天然希望能够独占这项软件的全部效益。如果人的天性真的都是利己的,从理论上讲,开源软件就
根本不可能被设计出来,因为这种软件必然要求设计者分享其软件的部分收益。
然而,以linux为代表的开源软件却被设计出来了,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壮大了。这种现象无疑与“人的天性就是利己的”这种主流观点是相违背的。这种现象表明开源软件是可以被设计出来的,也就表明作为开源软件发展文化基础的开源文化是可以建设出来的。
要想在理论证明开源文化建设的可行性,就必须在理论上证明,人的天性并不只有利己,还有利他。
4.1 “利己”的含义
“利己”这个词汇的全称应该是“利己主义”(英文Egotism),它还有着都相当多的不同表述,如自利(英文Self-Interest)、自我(英文Ego)、“自我中心主义”(英文Egocentrism)。
“利己”的含义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其行为的动机就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在
语境上讲,“利己”是一个中性词,它只是对人性的一种描述,既谈不上赞美,也谈不上贬斥。然而,在传统的中国语境中,实际上并不存在与西方语境下的“利
己”完全对应的词汇。在这个西方化的词汇被引入汉语之前,如果一个中国人公开表明其行为的动机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有一个词汇来描述他——“自
私”。
然而,在西方的语境下,“利己”和“自私”并不一致。
按照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网站的解释:
Egotism is the drive to maintain and enhance favorable views of oneself.(“利己”或“利己主义”是维持和加强利于自己观点的驱动器),is
'characterized by an exaggerated estimate of one's intellect, ability,
importance, appearance, wit, or other value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是一个人智力、能力、重要性、形象、智慧和其他有价值人格特征的夸张的估计)。
Egocentrism is the tendency to perceive, understand and interpret the world in terms of the self.(自我中心主义是按照自我方式感知、了解和解释世界的心理倾向)。
Selfishness
denotes an excessive (subjective) or exclusive (hypothetical) concern
with oneself; and as such it exceeds mere self interest or self concern.
(自私是对自我的过度“主观”或排他“臆想”的关注,因此,它超出了单纯对自身利益或自我的关注。)。In
that it necessarily connotes a disregard for others, it is beyond the
act of placing one's own needs or desires above the needs or desires of
others (self interest).(因为这必然意味着一种不顾他人,超越自我需要或者是愿望或者是其他自利的行为)。
从Wikipedia的解释可以看出,“利己”只是强掉自己的利益,而“自私”必然要损害他人的利益。
在西方的社会条件下,“利己”和“自私”的边界是非常清楚的。这条边界又分成两种:一种是“规则”(英文Rules);另一种是市场的“均衡价格”( Equilibrium Price)。
在游戏中,“利己”所指的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就是指“规则”边界内的利益最大化。在“规则”边界内的利益最大化,就是“利己”而不是“自私”。超越了“规则”的边界就是“自私”而不是“利己”。
在交易中,“利己”所指的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就是指“均衡价格“边界内的利益最大化。在“均衡价格”边界内的利益最大化,就是“利己”而不是“自私”。超越了“均衡价格”的边界就是“自私”而不是“利己”。
以美国总统竞选为例。A候选人在“规则”边界内合理指责竞争对手进而击败对手当选,这是“利己”。 A候选人在“规则”边界外,利用伪造的手段来诬陷指责竞争对手进而击败对手当选,这是“自私”。而“自私”一旦被查出来,其后果就是被罢免。至于采取“暗杀”手段在肉体上消灭竞争对手,更是法律所绝对不允许的行为。
为例避免出现独裁统治,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只能连任两任,累计任期不得超过10年。
因此,对于美国的总统候选人来说,其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只能是追求当两任总统,即使如克林顿一样年富力壮,也只能卸任。相反,英国没有规定首相任期的期
限,英国的首相候选人就可以追求无限期连任。但是,只要选民不再选择他(或她),他(或她)也只能黯然下野,如撒切尔夫人。
以市场交易为例,市场均衡价格是A,而一个交易者就按照A进行交易,他就能够获得自己在市场条件下的最大利益,这就是“利己”;而当他凭借某种不正当的手段,必然垄断地位,按照(A+A1)的价格强迫对方进行交易,这就是“自私“。
因此,在西方的语境下,“利己”的真正含义是在“规则”或者“均衡价格”边界内对自己最大利益的追求和捍卫。
4.2 “利他”的含义
“利他” 这个词汇的全称应该是“利他主义”(英文Altruism)。
按照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网站的解释:
Altruism is the renunciation of the self, and an exclusive concern for the welfare of others. (“利他”或“利他主义”是放弃自我,对其他人福利的过度关注。)。 Altruism is the opposite of selfishness.(“利他”或“利他主义”是“自私”的对立面)。
按照Wikipedia的解释,“利他”并不完全是“利己”的对立面,而只是“自私”的对立面。
当然,按照Wikipedia的解释,“利他”需要放弃“自我”,这也使得“利他”和“利己”之间必然有一定的对立性。
当然,有人并不同意Wikipedia的解释,他们认为“利他”并不需要放弃“自我”。
他们认为,“利他”实际上分成两种不同性质的“利他”:主观上的“利他”和客观上的“利他”。对于客观上的“利他”,当然并不需要放弃“自我”。
而且,即使是主观上的“利他”,实际上也包含两种:需要放弃“自我”的“利他”和不需要放弃“自我”的“利他”。 Wikipedia关于“利他”的解释,只是说明了主观上的“利他”中的第一种。
仍
以美国总统选举为例。任何美国总统候选人,都必然有自己的选民,这个美国总统候选人为实现自己最大利益而奋斗的过程,是“利己”,他当选实施一系列有利于
其选民的政策,对于其选民来说,就是“利他”。因此,每一次美国总统选举的过程,都是美国总统候选人同时“利己”和“利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
不需要放弃自我。反而要大力宣扬自我,因为如果不这样,他就无法当选,而他无法当选,就意味着他的选民不得不接受一位他们并不拥戴的总统上台。
4.3 “利己”和“利他”的对立和互动
“利己”和“利他”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至少会出现5种关系。
(1)零和对抗游戏
在这种游戏中,当事人处于对抗状态,且总收益是固定量。在这种游戏中,一方的利益最大化,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利益最小化。
在零和对抗游戏中,“利己”和“利他”是完全对立的。
(2)非零和对抗游戏
在这种游戏中,当事人处于对抗状态,但总收益却不是固定量。在这种游戏中,一方的利益最大化,并不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利益最小化。
以1960年的美国总统竞选为例。当时的两位总统候选人分别是民主党(Democratic Party)的肯尼迪(John F Kennedy)和共和党(Republican Party)的尼克松(Richard Nixon)。1960年的美国总统竞选,被认为是美国总统竞选历史上的经典:第1次电视直播的总统竞选、第1次允许女士与男士同样参加投票的总统竞选,候选人实力最接近的总统竞选。正因为这样的特点,使得这次美国总统竞选吸引空前的注意力。尼克松虽败犹荣,让选民深深记住了,这为他12年后卷土重来奠定了良好的选民基础。
(3)正常市场中的交易
在正常的市场交易中,交易双方以均衡价格成交,按照经济学的分析,交易双方都获得了各自的交易剩余。双方都获得了自己市场条件下的最大利益,同时实现了双方“利己”和“利他”。
所谓交易剩余就是交易者预期的交易利益和实际交易成本的差。
一个人想买鸡蛋,他能够忍受的最高是每千克6元。另一个人想卖鸡蛋,他能够忍受的最低是每千克4元。最终,两人在均衡价格每千克5元成交,双方都获得了每千克1元的交易剩余。
(4)垄断市场中的交易
在
垄断市场中,在交易双方中,垄断者完全独占所有的交易利益,交易的另一方没有获得任何交易的剩余。在软件市场中,以微软公司就是最典型的垄断者。因此,它
总是按照最高的价格出售软件,微软软件的使用者并没有获得交易剩余。这种条件下,微软的“利己”就是“自私”,它完全扼杀了消费者获得交易剩余的权利。这
也是为什么美国政府要对它实施反垄断的根本原因。
(5)主动的合作
两个利益主体,认识到合作比各自单干更有利,结果进行了合作。这种合作就是“利己”和“利他”的统一。
4.4 “利他”心理是开源文化第1个社会心理基础
对于任何愿意参与到开源文化建设中的人才来说,第一个品德就是必须要有“利他”心理。一个类似比尔·盖茨那种总想把所有利益独占的人才,哪怕是天才,也不适合参与到开源文化的建设中来。
当然,在开源文化的建设,所追求的并不是以牺牲“利己”来“利他”,而是追求“利己”和“利他”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