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建设“开源文化”的意义
在诠释了“开源”和“文化”这两个构成要素之后,我们就可以正式探讨什么是“开源文化”。
虽然我们已经提出建设开源文化的构想,但仍然会有相当多的各界人士在询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建设开源文化。
3.0 研究建设“开源文化”意义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建设开源文化”,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系列问题的浓缩,它至少可以再细化为如下3个小问题:
(1)是否需要建设一种单独的开源文化?这个问题的另一个表述就是:难道现有的软件公司,如微软公司的企业文化,就不能直接作为开源文化吗?
(2)建设开源文化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的另一个表述就是:这种文化究竟对社会、对个人有什么直接的作用?
(3)开源文化是否有发展空间?这个问题的另一个表述就是:在绝大多数软件开发人才都将投身到诸如微软公司这种私有软件公司中,开源文化究竟有有没有建设成功的可能性?
第1个小问题是指开源文化是否有建设的必要?如果没有建设的必要,讨论建设开源文化就毫无必要的事情。
第2个小问题是指开源文化是否有建设的利益?如果没有利益,谁会有兴趣参与到开源文化的建设中,如果没有人参与,讨论建设开源文化就只能是讨论者自己的一厢情愿?
第3个小问题是指开源文化是否有建设的可能?如果没有可能,即使其利益(在没有可能的条件下,所谓利益只能是潜在的利益),讨论建设开源文化不久成了空中楼阁?
很显然,如果上述3个小问题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关于建设开源文化的构想就真的只是一个胡思乱想。
3.1 建设“开源文化”的必要性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可避免涉及要到微软公司(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也是世界上所有私有软件的鼻祖)的企业文化。
通常来说,长期居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公司,其企业文化通常就是最适合这个行业的企业文化,而其企业文化也常常是其保持市场领袖地位的主要因素。因此,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必然被竞争者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积极效仿,这已经成为市场惯例。
对于那些反对建设开源文化的人士,包括那些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建设开源文化的业内人士,基本上是基于上述市场惯例而对待开源文化的。
如果微软公司的企业文化是软件行业最合适的企业文化,开源文化的确没有建设的必要了。然而问题在于,即使微软公司的企业文化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软件行业最适合的企业文化,从更深层的角度看,它是否依然有其内在的缺陷呢?
让我们先看一个最著名的案例:李开复离开微软公司的案例。
2005年7月,李开复离开微软公司加盟谷歌公司,这是该年度IT业界颇具影响的最大事件。与通常的人才流动不同,微软公司对此很生气,不惜与李开复对簿公堂。
虽
然李开复离开微软加入谷歌可能还有不可告人的理由,但李开复本人公开给出的理由是:“我更希望进入一个谷歌的这种奇迹魔术师的创新,像童话世界般的一个每
一个人都很快乐地工作的一个环境。”;“谷歌是一个特别能够迅速在互联网创新的公司,那么相对来说,微软是一个比较稳重的,过去的传统软件业的大公
司,”;“微软这种公司类似工厂,Google更加类似大学,想法和做法都自由,没有太多的束缚。”
按照李开复本人的原话,我们可以认定,曾经最适合软件行业的微软公司的企业文化的确已经不再最适合未来软件行业的发展了:第一,微软已经成为软件工厂,而不再是软件研究的场所;第二,微软已经失去创新的风格了。
那么,谷歌这家成功挖走微软全球副总裁的公司的企业文化是否就是新的最适合软件行业的企业文化了呢?
现在看来,谷歌无非是新一个微软,甚至是衰老速度比微软还快的新微软。也正是这个理由,李开复在2009年又离开谷歌公司。这次,他并没有跳槽到竞争对手那里,而是选择了自我创业。
我
们并不否认微软公司(包括以其为代表的一类公司)的企业文化仍然有其适合软件行业的地方,但完全复制微软公司的企业文化,的确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未来软件发
展的需要了。软件行业需要建设真正超越微软公司企业文化(而不是翻新微软公司企业文化)的文化,这种文化甚至都不能成为企业文化,而只能称为社区文化。
3.2 建设“开源文化”的真正作用
为什么我们要提倡建设开源文化,在于这种软件社区文化具有以微软公司为代表的软件企业的企业文化所没有的特殊作用。
我仍以李开复的案例来说明这一点。
从李开复本人的原话以及其后来离开谷歌公司执行产业的经历,我们至少可以发现,类似李开复这样的人才(甚至比其水平更高人才,乃至天才),其向往的工作场所应该有5点:
(1)创新型(“谷歌是一个特别能够迅速在互联网创新的公司”)而不是稳重型(微软是一个比较稳重的大公司)的公司;
(2)类似大学(Google更加类似大学)而不是类似工厂(微软这种公司类似工厂)的公司;
(3)有着自由感觉(Google想法和做法都自由,没有太多的束缚)的公司;
(4)有着奇迹魔术师或童话世界般感觉的公司;
(5)能够每一个人都很快乐地工作的公司。
李开复一直在向往着有这样的公司,这也是他一直跳槽的原因:从苹果公司跳槽到SGI公司,从SGI公司跳槽到微软公司,再从微软公司跳槽到谷歌公司。但他最终的结局说明,只要是一家公司,就不可能真正达到上述5点要求。最终,李开复只能选择自己创业。
为什么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可能真正达到上述5点要求呢?原因很简单,公司就是由工厂发展起来的,公司的本质只能是工厂而不可能是大学。而在一家工厂里,规范是第一位的,自由根本没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对于所有类似李开复,甚至超越李开复的软件人才,包括软件相关人才,那种能够给予童话世界感觉,从而可以每个人每一天都自由而快乐的工作,能够向大学那样始终创新的场所,只能有两种,或者就是大学本身,或者是开源社区。
对于绝大多数类似或超越李开复这样的软件人才或软件相关人才,可能并不安心一辈子只呆在像象牙塔般高贵而狭隘的大学里,他们也向往能够把设想转换为现实的价值。因此,对于绝大多数类似或超越李开复这样的软件人才或软件相关人才来说,开源社区或许才是他们真正的归宿。
之所以会这样,就在于只有开源文化能够提供这5点:
(1)创新的感觉;
(2)同学间或好友间的感觉;
(3)自由的感觉;
(4)童话世界的感觉;
(5)快乐工作的感觉。
在这里,我们这样概括开源社区:
这是所有一生拥有创新梦想的人才能够快乐而自由创造的童话世界。
3.2 建设“开源文化”的可行性
只要了解了开源文化的真正作用,实际上就可以知道,这种文化是必然会发展起来的,即使面临着社会、心灵的种种挑战。
(1)真正的人才必然会向往创新
什么叫人才,按照百度网站的解释:“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虽然不能说百度的这个定义就是权威定义,但从这个定义中,我们还是可以读出关键字眼:“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也就是说,创新是人才最基本的标志。一旦失去了创新能力,这个人才就只能“江郎才尽”而成为“昨日黄花”。
对于真正的人才来说,创新是其作为人才最重要的标志,那种真正给予创新感觉的文化必然是其向往的文化,因此,开源文化必然是真正的软件及相关人才向往的文化。只要有了这个向往,开源文化的建设就最为坚实的社会基础。
(2)真正的人才必然会向往知音
对于人才来说,可能最痛苦的事情是怀才不遇,无人理解。因此,中国古人就放言:“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
对人才来说,知音可能会有两种,一种是上级,另一种是知心朋友。实际上,即使上级是伯乐,人才和上级之间依然有着难以逾越的身份鸿沟,这种知的状态并不是双向的,基本是伯乐知人才,而人才却未必知伯乐。相反,在知心朋友之间,缺水双向的相知。
(3)真正的人才必然会向往自由、梦幻和快乐
向往自由、梦幻和快乐是所有人的天性,人才同样不例外。只是由于人才的特殊,他们对这3种心情的向往会更加强烈。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况,越是才华横溢的人才,一旦失去自由,一旦缺少梦幻,一旦不再快乐,他们的才华就烟消云散,他们可能连普通人都比不上。
展望现今的世界,基本上是私有软件的一统天下,但是非私有软件一直都在顽强地生存着。这些一直顽强生存的非私有软件及其推行者,就是已经埋藏在大地中的那些一直不死的种子。只要有了适宜的天气、光照、水和生命元素的保证,种子的发芽是必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