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be公司决定停止面向移动浏览器的Flash开发工作,但导致Flash最终失败的原因却不甚明朗。VisionMobile特邀作者Francisco Kattan撰文就导致Flash消亡的一连串事件进行了分析。 自Adobe宣布将停止开发面向移动浏览器的Flash以来,人们就展开了激烈讨论,很多Flash开发人员表示惊诧和怀疑,分析师们不停地放马后炮,甚至有人恳请Adobe辞退首席执行官。Flash是一个引发人们强烈情绪反应的主题,其中既有充满激情的开发社区,也有歇斯底里的批判主义者。虽然我本人是Adobe拥护者,也曾在Adobe任职,但我会暂时搁置感情,本着坦诚的态度,基于公开的信息,客观地总结问题根源。 我认为,既不是HTML5扼杀了Flash,也不是Steve Jobs扼杀了Flash,而是Adobe多年前“不经意间”植入的定时炸弹导致Flash的消亡。 虽然Adobe未能迅速适应iPhone的各种调整,导致了面向移动服务的Flash消亡,但Adobe早已埋下了导致产品失败的种子。为了了解问题的根源,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iPhone上市前的市场状况,以及这些事件怎样为后来的事情埋下伏笔。 Flash Lite 时代 早在2000年中期,手机制造商的需求量巨大,他们乐意付钱购买Flash Lite(当时Flash的移动版本),因此Adobe决定对每台设备收取软件许可证费用。正是这一决策最终导致移动Flash的消亡,同时也将促使桌面Flash的消亡,这一点将稍后在本文中进行阐释。Adobe想要创建平台提供丰富的Internet体验的壮志未酬。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都有这样一个强烈疑问,为什么Adobe并未复制PDF和桌面Flash Player所采用的成功模式套路:产品免费运行,并通过不断提高的工具收入获得利润。或许这将促使Adobe优先实现平台一致性而不是尽可能广但是分裂地覆盖各种平台。但事实并非那么简单。 虽然日本的Flash Lite生态系统曾经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开发人员创建内容并通过经营者进行分销),但最初其他国家/地区并不使用Flash Lite作为应用程序平台。在很多情况下,手机制造商希望为核心应用程序(主屏幕、拨号器、通讯录、消息发送和通话记录等)构建富有表现力的用户界面,促使自产设备脱颖而出,他们才会采用Flash Lite。 LG Prada就是一个能够使用Flash Lite构建这种用户界面的绝佳实例。这种设备的特色在于拥有类似iPhone的触摸界面。Samsung D900和LG Chocolate也都是很好的例子。虽然这些设备包含Flash Lite,但它们并未为开发人员提供机会分发基于Flash的内容。因为浏览器中没有安装Flash,也无法执行基于Flash的应用程序,所以Flash Lite对第三方开发人员是封闭的。由于开发人员没法开发,也就没有工具收入,Adobe就只能从手机制造商中收取设备费用了。 冲突对象:手机制造商与开发人员 后来,即使出现了Flash Lite作为应用程序平台的机遇(尤其是Nokia和Sony Ericsson设备),Adobe也无法立即调整自身商业模式。回想起来,这错误损失惨重。那时,手机制造商希望自己的设备脱颖而出,而开发人员需要跨设备使用一致平台,他们的需求从根本上是冲突的。由于手机制造商买单,且移动团队根据收入衡量成效,因此Adobe优先满足手机制造商的要求,而将开发人员的要求置于次要地位,它允许手机制造商实现Flash以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手机制造商获得Adobe授予的许可源代码,并创建自己的二进制实现方法,而这些实现方法在各设备之间并不一致。Flash Lite有时用于构建设备用户界面,有时用于浏览Flash内容,而有时则用于运行独立的应用程序。此外,OEM并不总是实现同一组API,从而为开发人员带来了其他的设备分裂问题。更糟的是,由于运行库无法通过无线网络进行更新,因而设备问题只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得越发严重。 开发人员缺乏分发和赢利机会 即便将Flash Lite作为平台进行部署,以便运行独立的应用程序,开发人员也无法方便地发布自己的应用程序。当时尚未出现iPhone风格的App Store。开发人员不得不通过中间商(集成服务商)发布自己的内容,集成服务商抽成,并与手机制造商和网络运营商之间订立了发行协议。 更糟的是,制造商和运营商并不具备良好的销售渠道,至少,消费者发现应用程序概率非常低。Flash开发人员无法方便有效地接触消费者。这是开发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Adobe的主要隐患。与此同时,手机制造商收入的持续增加(支持Flash的设备出货量每年至少翻一倍)掩盖了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促使这颗定时炸弹的爆炸期限不断逼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