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安利公司(Amway)继承人李克•迪沃斯借助一支精干的员工队伍、日益普及的移动电话以及便捷的自家家庭基金在美国密歇根州大急流城创办了ArtPrize艺术节。ArtPrize艺术展形式新颖,且独具开放性。它不仅是一项艺术比赛,而且是一个盛大的艺术节日。首届ArtPrize就吸引了超过200,000观众到场,举办方预计今年参观人数能达到约500,000人次。 那么,是什么让ArtPrize艺术展如此与众不同呢?在甄选参展艺术品方面,ArtPrize抛弃了传统的评审团评选制度,采取了观众公开评选的方式。而在参展场地选择上,组织者提供活动网站,让商家和参赛艺术家自由组合。结果就出现了这样的情景:收容所、酒吧、店铺、街道,甚至格兰德河(the Grand River)的中央,都成了艺术品的展地。几乎所有的ArtPrize艺术展奖项都由公众投票决定;只要在ArtPrize艺术展现场完成注册,人们可以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或在ArtPrize艺术展官方网站上为自己喜欢的作品投票。去年的艺术展累计收到465,538张投票。 如今,传统的封闭式组织方式向开放式转变的概念方兴未艾,甚至已经成为人心所向。所以,为什么不能把这种开源模式移植到艺术节上呢? 近日,迪沃斯接受《财富》杂志(Fortune)专访,谈到了一直持续到10月9日的ArtPrize艺术展,探讨了举办模式中哪些方面值得当今企业及企业负责人借鉴。以下为编辑整理之后的采访内容。 《财富》:在ArtPrize艺术展带给您的经验教训中,哪些方面对企业来说同样适用? 李克•迪沃斯:如果能够制定出一个没有实质性内容的框架,然后放手让其他人添砖加瓦,最终得到的结果真的很棒。个体的力量虽然有限,但如果大家都贡献一分力量,结果比起少数几个核心人物统一策划的行动要好得多。 作为领导者,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避免设定条条框框……如果我能更好地提供条件,让人们有机会提出自己的创意,那么,整个运作体系也会渐入佳境。比如同样一栋建筑,艺术家能够从中发现各种可能,而我却做不到。 策划举办ArtPrize艺术展给您带来的最大惊喜是什么? 起初,我们设想的是,参加ArtPrize艺术展的观众应该都是在20到30岁之间,智能手机不离手的年青一代。可事实却并非如此,ArtPrize艺术展现场观众的年龄跨度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不仅能够看到上了年纪的夫妻结伴而来,还有不少家庭带着蹒跚学步的孩子来参观。儿童参观艺术展,这是我们从没想到过的,我们甚至都没能预先为孩子们准备好T恤衫。 有没有那么一瞬间让您感到您正在做一件大事? 大急流城内有一条贯穿市中心的小河,河上有一座人行天桥。平日里,这座桥上一片寂静,每次也只有那么一两个人走过。然而,每年ArtPrize艺术展举办期间,一切在突然之间发生了变化。桥上行人川流不息,没有几千人,至少也有几百人(整条河的两岸都布置着参展的艺术品)。他们聊着自己想要参观的艺术品,打算去哪儿参观。就算在用餐时间,您听吧,他们谈的内容都是诸如想去参观哪些艺术品,必须参观的艺术品以及欣赏过哪些艺术品等等。 您提出的“放权”的观点可能对很多人来说还是难以接受,尤其是对业务经理们来说。您能详细阐述一下为什么您认为它对ArtPrize艺术展的成功至关重要吗? 我们的干预越少,整个活动就会进行得越好。我们所提供的只是一个大体框架,让更多的人来添加实质性的内容,而集体的创造远比我们能做的更有价值,而且这一切无需专门建立庞大的项目小组和复杂的流程。这种方式允许艺术家、企业主以及场馆和赞助商等各要素自由组合,建立丰富多样的合作关系。艺术节的持续时间只有两周半,但其间发生的事内涵丰富,连我都很难一一归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