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可谓各类开源项目的鼻祖,分布式开发流程的蓝图。然而,却有一些免费使用Linux代码,却不愿将成果与大家分享的趋利之人。尽管如此,努力拉拢这部分群体的时机——其中甚至包括Ubuntu的领军者Canonical所运作的一些商业项目——已经一去不返,Jim Zemlin说道,他是非营利组织Linux基金会的执行董事。 毫无价值的上游项目终究会将开源带来的益处拖入窘迫的泥沼,而早晚有一天,开源用户们会意识到这一点,Jim Zemlin如是说。 Zemlin曾在最近举行的LinuxCon大会上向Network World网站的编辑们提到,大力宣扬开源业界的回馈精神对于人们道德观的升华极为重要,因为这才是“正确的做法”。但如今他却认为,“不要紧,我不在乎大家是否重视回馈精神。”他相信早晚有一天,商业思维会把回馈当成理想的运营手段。这“不再是做法正确与否的问题,因此无论是道德还是我们的意见都不应成为左右大家决策的因素。真正的原因是,不坚守开源理念与回馈措施的行为‘愚蠢至极’。之所以称之为愚蠢,是因为我们选择开源本身正是为了与大众分享开发成果并且共同分担软件维护之劳。或者说得再明白点,完全靠自己一家企业来维护自有版本的Linux成本高昂,而且技术难题也很多,”他说道。 他指出,红帽无疑是对内核发展的最大贡献者之一,同时该企业也推出了最成功的Linux发行版之一。“因此,如果有些客户没有像某些其他商家一样付出足够多的回馈,我只会认为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逐渐做到。归根结底,商业利益会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Zemlin说道。 Canonical公司就是在Linux发行版业务领域大获成功却只付出相对较少回馈的典型例子(GNOME也是如此,尽管Canonical最近用自家桌面Unity替换了GNOME)。根据LWN.net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最新的内核支持贡献榜单中,微软占据了第十名的位置,而Canonical公司甚至连前三十都没挤进去。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数年。早在2008年,Linux内核开发者Greg Kroah-Hartman就在Linux Plumbers大会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旨在抨击Canonical的重利轻义。 Canonical公司则辩称他们做出的贡献其实相当巨大,主要是推动了Linux系统的普及,对此Zemlin并未提出异议。 “需要明确一点,Canonical公司的工作人员、工程师以及管理层可不是蠢货。他们在利用开源项目发展自身方面取得了傲人的成果,我认为终有一天,他们会基于商业利益的考量付出回馈,”他说。 尽管Canonical公司的自身盈利能力我们无从知晓(根据一般意义上的分析,这类企业应该是不盈利的),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即该企业正在迅速发展壮大,在市场上占据的地位也愈发重要。截至2010年底,Canonical公司声称其固定用户已经超过1200万,且其产品也成为普及率第四高的Web Server发行版,上述内容来自W3Techs网站。 对于企业来说,到底要为自己应用最多的开源项目做出多少贡献才算公平也是个问题。如果将Linux当作例子,答案是:想贡献多少都可以。 另一方面,Linux对于贡献者的回报也相当可观。相比1992年内核研发工作组只有100位开发人员,而2010年底则已有1000位投身于此工作。 Zemlin认为,Linux的成功主要体现在用户们在规划之外为其创建的功能。 “那些不属于总体规划范畴内的功能如今已经成为我们日常应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Linux已经从一种计算形式跃升为另一种无缝的载体,而这一切都源自用户社区的自主研发,”他说道。Linux已经从高性能计算及服务器领域的局限中摆脱出来,继续向移动平台上延展。究其原因,是开发者们自己牢牢掌握了相关编码技术、建立项目并自筹资源。而Linux基金会或者内核开发人员完全没有插手上述工作。 事实上,Linux Torvalds在八月的LinuxCon大会上告知与会者们,他无法预测未来的发展趋会是怎样,他同时否认自己是富有前瞻性的那类领袖。他的工作重心仍集中于下一个版本的内容变动方面,或者是再下一个版本。由于内核研发小组大约每三个月公开一套新版本,因此所谓的前瞻性一般只有六个月的有效期。 Zemlin相信,正是这种规划性的缺乏使得Linux首款操作系统没有被时代的大潮所吞没。Unix针对Linux当初在桌面系统上的缺失大肆压制,他说道。而微软也曾在桌面系统上纠缠过Linux,不过如今最引人注目的是移动设备平台上的博弈。“Linux,正因为它具备大量自发形成的社区,所以没人能预测并掌握其发展轨迹,一切都只能任其自然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