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之处3:对专有、非开源软件的接受 由于Linux内核从属于GPL v2的缘故,在Linux平台上存在的专有、非开源软件往往被自由软件推崇者视为是邪恶的。Ubuntu源自Debian,而Debian是个不折不扣的自由软件发行版,其软件源对“自由”的要求可以用苛刻来形容。 然而,Ubuntu却完全反其道而行之,成为了对专有软件接纳度最高的发行版之一。 根据Canonical目前的布局,Ubuntu Software Center(应用软件商店)、Ubuntu One(云同步)、Ubuntu Music Store(音乐商店)将成为Ubuntu桌面盈利的关键点。这三款软件本身,正如同一开始的Launchpad一样,也并非是开源的。 在这三项当中,Ubuntu Software Center的布局尤其重要。用过Ubuntu的朋友们应该知道,传统上,Ubuntu上安装软件和Debian一样,可以从源代码编译,或用apt从网络/本地软件源获取源代码并直接安装,也可以从二进制包(.deb)手动安装。apt安装方式在传统上通过命令行执行,后来出现了新立得软件管理器等图形化操作方式。 在此基础之上,Ubuntu还发展了一种独特的ppa机制。这个机制上面周鼎的访谈中也介绍过:Linux软件在整合入发行版的软件源之前都会经过发行版打包者的重重测试,所以软件源的软件一般不全,版本也会比较老;而基于Launchpad搭建的ppa机制,则可以让开发者简单的在Ubuntu中实现自动更新的机制。下次Ubuntu Software Center的更新,据说将会与Launchpad ppa机制进行全面的整合。至于软件中心的推荐、排名等机制,以及开发者支付渠道的开拓,相信Canonical早就有了相应的计划,只待时机成熟。 另类之处4:Ubuntu的云计算之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Ubuntu Server近年来的发展势头。在W3Techs等网站的数据统计中,Ubuntu在服务器领域已经成为CentOS、Debian之外的第三大流行的Web服务器发行版,已经排在了红帽的前面。 Linux做服务器是有家传基因的,基本上企业Linux发行版都是针对服务器。不过,Ubuntu的情况和红帽、SUSE等扎根于企业IT基础架构的发行版的情况不同:Ubuntu的崛起和VPS、Amazon EC2服务的关系密不可分。深知在企业级IT基础架构方面,无论从技术还是服务支持方面都不太可能是这些老字号的对手,Ubuntu的服务器之路从一开始就瞄准了公有云,牢牢地与Eucalyptus、OpenStack等项目抱在一起。对于众多个人站长和年轻的互联网创业者而言,如果他们接触过Ubuntu桌面,那么在云端建立虚拟服务器的时候选择一台Ubuntu的服务器,也是十分自然的选择。 总结 2010年,Mark Shuttleworth按照之前的计划退下了Canonical公司CEO一职,而接任这个担子的,则是曾经负责Ubuntu One项目和Ubuntu企业服务事业部的Jane Silber女士。根据Silber女士的介绍,Canonical目前已经在英国伦敦、加拿大蒙特利尔、美国波士顿、台湾台北、以及中国上海等全球5个主要城市设立办公室,而且接下来将会在北京设立全球第六个办公室。六个办公室有三个都在中国,可见中国在Canonical计划中的重要性。 Canonical在中国市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计划:1、语言、时区、输入法等本土化,以及QQ等本土应用的集成;2、与中国本土最大的电脑制造商进行合作和定制化。Canonical目前与戴尔、联想和宏基已经有相当程度的合作,接下来也将在终端销售层面的卖场展开进一步的推广活动。 在Linux世界里,Ubuntu无疑是特殊的一个分支。无论开源社区界对Ubuntu有再多的不满,但这条与众不同的商业化道路,会给很多人带来启发。虽然目前Canonical尚未表示实现了收支平衡,但却透露出收入一直在增长的消息,相信接下来几年的云计算崛起时代,Canonical将会大有作为。让Linux开发者有钱赚,除了将开发者招揽为员工之外,Ubuntu能否开辟出另一条更为多样化的道路?Ubuntu能否在移动设备井喷,PC和上网本衰弱的当口,为Linux桌面开辟出一片稳固的领地?让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