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从2004年以后,电脑产品的利润率在逐年降低,如今已达到历史最低值,消费者如今更加关心产品设计、外观等个性化元素。简而言之,应用和用户体验才是赢得未来的关键,每个人都已经看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这样的新移动平台正在崭露头角,并且在不久的未来,它们将会在个人计算市场上占领巨大的份额。相比任何时候,英特尔都更加渴望在移动芯片市场上扩大其产品占有率。不过遗憾的是,目前市面上流行的绝大多数智能手机,包括搭载苹果和微软操作系统的手机,所采用的芯片都来自于其竞争对手ARM公司。
不仅如此,与传统平板电脑不同的是,以iPad为代表的新一代平板电脑,大多采用的也是ARM架构,这样就可避开能耗高的问题,同时在续航和散热方面得到极大改善。例如苹果iPad的电池续航时间是10小时,对内存的要求相对较低,这是英特尔芯片设计所无法比拟的特质。同时新一代平板电脑大部分搭载iOS、Android系统,在界面交互性上优化了不少,并极富乐趣地增加了用户的体验感。遗憾的是,这些目前流行的硬件与软件同样与英特尔没多大关系。
正是凭借能效比的优势,ARM是掌上电脑、手机这类掌上电子产品的最佳选择,在过去的十余年间,ARM几乎悄无声息占领了这一市场。ARM处理器具有非常高的能效,准确地说是目前能效最高的CPU,X86世界中能效最高的Atom处理器,在它面前也毫无还手的能力,其原因就在于ARM在指令架构上具有不对称的优势,X86芯片无论如何完美,都难以在芯片效率上同RISC产品较量。我们现在还很难对英特尔最新发布的22纳米的3-D三栅极晶体管做出评价,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它一定是瞄准ARM处理器进行开发的,而如果延续当年的x86架构理念,要想一举击败ARM处理器,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兴起,微软和英特尔已经开始分道扬镳。其实,何止是英特尔在转型。事实上,早在2010年7月,微软与ARM就开始亲密接触,双方签订了一项全新的战略合作意向书,ARM首度将处理器架构授权给微软,这种合作形式首度突破了Wintel联盟体系。在今年初的美国CES展上,微软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宣布,下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将运行在一切设备上,当然也包括英特尔的处理器架构对手ARM。此举实质上也表明了Wintel联盟的彻底瓦解。
人们常常说,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但这次情况有些特殊,我们必须承认,WinTel联盟的确是受到了新市场的冲击才轰然倒掉的。老牌巨头诺基亚无法跟上形势节节败退,多年历史的Symbian系统毁于一旦;英特尔和微软相信一定看到了这一切,有意思的是,他们都选择跟诺基亚一起合作,试图抱团延缓下坠的趋势,但这看起来无济于事。一直到现在,微软与英特尔这两家公司与硬件制造商合作尚未能开发出任何一款在性能、能效和易用性上能与iPad相媲美的平板电脑产品,在iPad开始蚕食便携式个人电脑的销量之时,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