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IBM在1981年推出业界第一台个人电脑前,微软和英特尔就开始合作了,当时那台电脑使用微软的DOS操作系统和英特尔X86芯片。自此以后,这一组合就成为了个人电脑市场的主要驱动力量,2010年全球大约销售了3.75亿台的个人电脑,而几乎所有的电脑都采用了英特尔(或者AMD)的X86处理器,而Windows则是主流的操作系统。
当然,WinTel联盟也是科技市场吸金能力最强的组合,在我从业十几年的采访过程中,曾经很多次在PC厂商的老总那里听到这样的恨恨之辞:“卖一台PC能赚100元,其中英特尔拿去了70元,微软拿去了40元。”其中奥妙,令人回味。
不过,时间总是能改变一切。如果在3年前,如果有人告诉你微软和英特尔的WinTel联盟大限将至,你一定会认为他是个疯子。不过现在看起来,3年前当所有人谈论着WinTel联盟坚不可摧的时候,其实就是最脆弱的时候。这么说吧,从现在开始的未来数内年,英特尔和微软都将面临一场残酷的考验,也许如今它们还能高歌猛进,但剧烈冲击的格局已然形成。而不幸的是,这两个企业很难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反制。
先从如今看起来更为风光的英特尔说起,作为IT业界的风向标,每一届IDF,英特尔都能揭示许多未来新的技术趋势,让IT从业者看到新的希望。参观完2011年4月12日举办的IDF后,我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想法,那就是如今的英特尔确实是无比强大,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我看来,英特尔近两年来对AMD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这样的局面在过去的十年里都从未有过。但这样的优势也让我愈发担心,英特尔会面临盛极而衰的窘境。
5月4日,英特尔更是宣布了该公司“年度最重大的技术进展”,即发布了22纳米的3-D三栅极晶体管,这的确是把摩尔定律推进到了更极致的领域。可多少有些让人觉得尴尬的是,这就好比一个小贩极力向路人推销其美味又便宜的匹萨,可来往的路人却告诉他,对不起,我现在换胃口改吃汉堡了。
纵览IT产业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当企业在自身领域做到极致,独领风骚之时,往往难逃盛极而衰的命运。不说以往,如今以诺基亚为代表的业界巨头的逐步衰退便是活生生的案例。在未来的数年,英特尔即将面临一场残酷的考验,而且,这种悄无声息发生的新市场冲击往往是最可怕的。
幸运的是,英特尔似乎对这样的危机早有察觉。于是在2011年IDF上,英特尔花了很大精力、篇幅和时间来宣讲其之前与诺基亚合作的产物——MeeGo操作系统,以及AppUp,英特尔的软件商店。英特尔做操作系统,开软件应用商店,这听起来怎么都觉得怪怪的,不过没办法,市场的变化,是催生这家崇尚“工程师”文化的科技公司尝试转型的根本原因。实际上,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叙也承认:“英特尔正从一个芯片制造厂商逐渐在转向基于软件研发和服务的企业。”
为什么英特尔会有这么沉重的危机感以及这么强烈的转型念头?我们不妨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在过去的一年,个人电脑在全球范围内的销量是3.75亿台。而2010年全球手机销量达到16亿部,其中智能手机为3.2亿部,这样的市场才是未来的决胜关键。而另一个数据是,尽管PC厂商一直都在强调,iPad火爆的最大受害者是上网本,不会对传统笔记本市场带来什么冲击。但是,数据却并不支持这一观点。微软CFO彼得·克莱因前不久就透露,今年一季度,个人电脑的出货量下降了8个百分点,而上网本的出货量更是重挫了40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平板电脑对个人电脑市场份额的蚕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