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各自文化标志
把一家公司的老板打造成为该公司的文化标志,这种伎俩似乎已经过时,但是这两家公司的领导人却都拥有令人无法抗拒的诱惑。作为苹果无可争议的导航 灯,乔布斯是一名出众且难于捉摸的人。他一贯蔑视媒体,除非是在指导公关团队“泄露”信息,或是举行规模盛大的新闻发布会时。他日复一日地穿着同一套行头 (一件黑色高领衫和一条李维斯501牛仔裤),一如网上流传的乔布斯玩偶。乔布斯领导下的苹果几乎从未推出过没有价值的产品。
相比而言,谷歌没有乔布斯,但却拥有古怪的三家马车——CEO施密特以及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赛吉·布林(Sergy Brin)。佩奇和布林是斯坦福大学的同学,至今仍在推动谷歌的创新,并将公司的日常运营事务托付给施密特,一位西装革履的CEO。谷歌可以对用户的电子 邮件、网络搜索和手机进行研究,然后再卖给广告主,借此获取收入。谷歌成立时的信条是“不作恶”,它的员工至今仍在身体力行。但是施密特似乎又有了一条新 的标准:“不令人生厌。”他2009年的一番言论令评论人士大跌眼镜:“如果你有什么不希望别人知道的事情,当初就不应该干。”显然是为了安抚那些担心谷 歌做事没有底线的人,他2010年末又再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说:“谷歌的政策是到达令人生厌的那条底线,但不会逾越。”但他显然没有意识到,对于一家 无处不在的科技公司的老板而言,这恰恰是他所能说出的最令人厌恶的话。
与苹果相比,谷歌是一个不讲规则的地方,它倾向于把产品先发布出去,然后再观察外界的反应。Gmail,一款获得了巨大成功的电子邮件系统,以测试 版的形式发布,并且将这个标签保留了多年。Wave,一款极其复杂的电子邮件、信息和协作工具,用户却寥寥无几。Buzz,一款社交网络工具,由于对外公 开了用户的常用联系人而遭遇了一场隐私灾难。这就是谷歌的产品开发过程,这里鼓励员工每周拿出一天来研究个人项目,而相对于设计师那精美的作品而言,程序 员采用的试探性方法更受器重。
尽管存在种种差异,但谷歌和苹果却都发源于同一片土壤:加州硅谷。这两家公司的故事表明,一家公司的许多工程师和程序员原本都可以到另外一家公司工 作:上世纪80年代在办公室里玩塑胶球的苹果Mac创造者,完全可能成为谷歌的创始人,并在90年代末利用乐高积木搭建服务器机架。硅谷可能是世界上最具 创意的地方,这里诞生和毁灭过大量的企业,正因如此,才催生出一种“别告诉我从来没人试过”的态度,并同时推动着苹果和谷歌的发展。
但这两家公司却都在初期就开始展现他们的发展方向。乔布斯说,他在大学(退学前)上的最重要的课就是书法。在内心深处,他已然成为了一名设计师,于 是他领导了一支团队开发出首款Macintosh电脑。当其他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地提高性能时,乔布斯却在对外观吹毛求疵,努力改进那些其他人几乎没有注意 到的细微之处。尽管今天看来,当年的第一款Mac电脑有些笨重,色彩也不够鲜活,但在1984年,它却堪称设计典范。这是全球首款配备屏幕的商用电脑,外 观与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脑别无二致。
谷歌的DNA也在早期就已经展现。佩奇当年曾经对一名导师说,他想将整个互联网都下载到他的电脑中。谷歌的野心由此可见一斑。他们购买了大量的廉价 电脑,并将其连为一体,这也成为谷歌得以成型的关键:但在多数外部人士看来,谷歌的成功更多地体现在软件上,而非硬件工程。如今,谷歌每天都要处理10亿 次以上的搜索,可是你上次看到它崩溃是在什么时候?
这两家公司都曾经是无名小卒:苹果曾经是希望挑战微软的大卫,而谷歌也曾是希望推翻雅虎王朝的后起之秀。他们都非常优异,并逐渐发展壮大,随后一路 披荆斩棘进军了新的领域,推出了新的产品。现在,苹果和谷歌在浏览器(Safari和Chrome)、图片编辑软件(iPhoto和Picasa)、电子 邮件(Me.com和Gmail)以及云计算(MobileMe和iGoogle)等领域展开了竞争。谷歌iTunes是当今全球最大的音乐商店;谷歌则 通过谷歌音乐予以回应。几年前还对图书业务嗤之以鼻的苹果,如今也开始通过iTunes出售电子书了;谷歌也在通过谷歌图书项目悄悄对所有能拿到手的书籍 进行数字化。谷歌拥有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苹果也开始(借助iTunes、iPod、iPad和Apple TV)将提供电影作为核心业务。今年4月,苹果反戈一击,针对谷歌的核心业务推出了iAd,一款移动广告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