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微软:从亲密无间到反目成仇 曾是微软中国最早合作伙伴之一 走进中易公司的办公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比尔·盖茨与中易字库发明人之一郑珑女士的合影。蓝德康告诉正义网记者:“这是1994年比尔·盖茨访 华时拍下的。当时也是电子工业部、微软、中易中标三方商谈合作的关键时期。正是采用中易字库,微软顺利完成了Windows 95中文版,进而打开中国市场。微软有今天的辉煌,中易字库立下了汗马功劳!” 据蓝德康回忆。1992年中,美国微软推出Windows中文版。当时分为两个版本,在中国大陆推出的是Peking(北 京)-Windows(简称P-Win),而在台湾推出的是China(中国)-Windows。这里有只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代表之嫌。因为这个原 因,Peking-Windows当时激起很多用户的反对。也有不少用户反映“P-Win,谐音也很难听!” 而且在P-Win中,用的是台湾中文字库和输入法,不符合中国大陆语言和文字规范和标准。中国政府方面也注意到这种很不正常的现象,感到中文信息处理市场的混乱状况,已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了。 1993年3月,比尔·盖茨第一次访华。中方官员严肃地提出上述问题后,比尔·盖茨随即表示废除Peking-Windows,和中国政府合作 开发新的Windows中文版。当时,电子工业部委托所属中国长城公司和微软合作。中文字库使用的是长城GB2312(6763个汉字)曲线字库。输入法 方面,长城公司根据专家的推荐,又通过考核后,选用的是中易公司“郑码输入法”。不久后,微软很快推出Windows 3.2中文版,代替P-Win。 1994年,美国微软发布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Windows 95 操作系统,其中文版,准备全面支持最新批准的ISO-10646 C·J·K(统一的中、日、韩三国汉字国际标准)标准,支持的汉字数目由原中国GB2312标准的6763个汉字,扩大到20902个汉字。了解到中易公 司的字库符合该标准后,微软四次派不同的工程师和经理考察中易中标公司。 1994年12月,电子工业部和美国微软签订了《Windows 95中文版项目合作备忘录》。1995年7月,电子工业部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委托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全国的中文字库和输入法组织专家进行评 审。经过多方评审,中易公司的产品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支持和微软的认可。其后,中易公司与微软在政府备忘录的合作框架下,签署了相关协议。 合作为何走到尽头? 在中易诉微软案中,蓝德康被媒体问得最多的是为何在10余年后才起诉微软?微软的律师在辩护时为何称中易是恶意诉讼? 对此,蓝德康告诉正义网记者:“2001年时我就感觉与微软的合作有些问题,1995年签约时签的只是Windows 95的授权合同,2001年,都出Windows XP了,而微软似乎用着没完了。” 随后,蓝德康请教了一些律师,不少律师一看是微软的标准合同,起诉法院在华盛顿,胜诉太小,劝中易放弃。最后,一位毛姓律师告诉蓝德康,关键点 还在于微软与中国政府备忘录。中易公司向相关政府部门取证,但由于电子工业部已于1998年并入信息产业部,部委调整,中易并没有拿到完整的备忘录。具有 讽刺意味的是,这份关键证据中易最后是从微软中国手中取得,并向媒体公布的。 2003年,中易公司组织了一次专家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教授李明德、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江平都参加了这次讨论。江平看完两份协议后,给出的意见是“企业协议违反政府协议”。 2004、2005年,蓝德康一边向政府反映情况,一边争取政府的支持。期间,中易公司曾向信产部软件司、商务部条法司、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小组反映情况,但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有了下文。 考虑到与微软这样的跨国公司非常困难,2007年,中易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取证和充分准备,4月23日,最终决定在北京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立案。 不过,一名软件业内人士告诉正义网记者,中易与微软之间特殊的“借道”关系其实并不牢固。尽管微软通过中易完成中文化、本土化,但从1996年 起,微软就开始研究微软拼音输入法,这个输入法经过6年的研发和公关,终于在2002年通过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审定,这也意味着微软达到了1995 年政府协议的要求,完成了本土化工作,这点也让中易紧张起来。2005年,微软公布的操作系统Windows Vista采用的默认字体是由北大方正提供的微软雅黑,不再是中易字体。对于中易来说,与微软的合作就主要存在于Office软件中的宋体、黑体等。双方 的矛盾从那时起应该就比较突出了。不过,也许由于2001年双方签订的新协议,这些矛盾被暂时掩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