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开放,不同的诉求 要了解Android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就必须了解Android的架构。大体来说,Andriod系统可以分为4大层面,从内到外依次是: 内核层、系统运行库层、应用程序框架层和应用程序层。 虽然使用了Linux内核,Android系统的大部分功能却以虚拟机的形式运行。Java的最大特点是跨平台运行,只要解释器功能版本保持一致,执行相同代码就会得到惟一的结果。这一特性被Android完全继承,应用程序的开发者可以用全部精力去做好自己的应用,而不必考虑不同硬件环境、乃至不同系统体系架构下的通用性问题,大大节省了开发成本。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在2G时代迷失的半导体巨擘MIPS才会在 Android上投下重注,竭尽全力打造“Android on MIPS”生态环境。MIPS非常清楚,只要搞定内核和系统运行库这两个层面的问题,就能分享Android带来的海量应用,以及新的客户群、市场和商业机会。 开源的力量 MIPS的举动并不是个例。建立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让更多的角色参与其中,达到双赢乃至多赢的局面,是 Google推动Android系统的核心思路。全球恐怕只有苹果能够凭借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独立打造完整的手机产业链,但这也并不保险,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例如最近 iphone 4爆出的“天线门”),都可能左右一系列产品的命运。作为一个一贯坚持相对开放策略的后来者,Google为Android选择的“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发展模式,无疑是条更加保险的捷径。 多赢的基础来自于Android系统使用的ASL授权方式。ASL是一个开源许可,任何人都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到 Android系统源代码,用于二次开发; 另一方面,它允许二次开发的代码被闭源,进行带有商业性质的发布。对于有意拥抱Android的厂商而言,这种几乎没有成本的授权方式既带来无限的机遇,又尽可能地保证了它们的利益。于是乎,Android产业生态环境中出现了终端制造商和运营商的影子,其能量自然要比第三方应用程序设计者强大得多,为 Android系统快速占领市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国内市场上已经可以见到多种经过深度定制的Android系统,其中以播思通讯为中国移动打造的“OMS” 和联想LePhone手机采用的“LePhone OS”最有影响力。前者以提高运营商对用户需求的控制力为主要目标,集成了中国移动提供的多种增值服务; 后者采用平台化的理念,内置了包括即时通信、社区、电子商务等在内的大量互联网主流应用。二者在功能侧重上的差异,明显体现了运营商与终端制造商在商业模式上的不同诉求。 Google的“物流公司” 移动互联时代已经来临,作为这个时代的霸主,Google竭力推动Android当然有着自己的战略目的。虽然没有运营商和终端制造商掌握的资源,但在“应用为王”这条互联网时代的金科玉律面前,它已经占据了绝对有利的位置。可以说,任何被看好的互联网应用,Google都有相对应的产品,并且如果产品还不是最好,也一定处于达到最好的过程中。而Android,正是将这些产品无缝配送到用户手边的“物流公司”。 在Android系统中,除拨号器、信息、联系人、日程等手机必备功能外,Google还内置了包括Gmail、 GTalk、地图及电子市场在内的大量应用客户端。用户只需在Android系统中绑定一个Google账号,即可建立手机与所有应用间的同步关系。由于 Google提供的产品都是构建在云端的服务,采用Android系统的手机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其进行同步并保持联动,以达到“推送”的效果。这种同步方式也打破了通过USB连接电脑时必须一一对应的瓶颈,可以实现一对多、乃至多对多的同步关系。 利用Android系统提供的诸多特性,Google还将地理位置信息、社会化应用等移动互联时代最热门的产品加入到原有的服务中,或对有共性的服务进行整合。以Buzz(允许用户直接在Gmail内分享信息、连接和照片的应用)这个微博类应用为例,Android 手机上的Buzz插件可以调用系统提供的地理位置信息,与文字、照片等内容一同进行发布; 而在Google地图提供的纵横服务中,也融入了快速发布Buzz的特性,为用户提供更人性化的应用体验。 3G资费抑制应用发展 Android是为移动互联时代而生的系统,其核心要素在移动,更在于互联网。大多数有发展潜力的新应用都需要借助高速数据链路来实现,没有快速稳定的互联网接入条件,Android手机相比其他解决方案没有任何优势。从这个角度看,国内运营商显然要对 Android手机不温不火的市场表现负一部分责任。如今3G资费居高不下,严重抑制了应用的发展。以拥有800MHz处理器的三星i5700为例,这部手机性能不错,播放在线视频很顺畅。但在使用联通3G 网络时,仅仅看了5分钟世界杯直播,就耗费了8MB左右的流量。照此计算,看一场比赛最起码也花费 150MB的流量。这种流量水平,无论哪个运营商的资费套餐,都让大众用户难以接受。 因此,大众用户在3G资费降到一个合理范围前,注定将游离在移动互联应用的初级阶段。不过即便如此,很多有价值但对带宽要求不高的应用也值得去体验,像个人信息同步、微博等社会化应用,以及结合地理位置的应用都是很好的选择。就笔者的亲身使用情况看,这些应用每个月大概会产生100MB左右的流量(在家里、公司时自动切换到Wi-Fi网络),在2.5G无线网络下,无论从带宽还是资费方面都可以满足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