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对用户体验认知不够 微软无疑是最早感悟到通信市场中计算厂商机会的。 2000年,微软就发布了智能手机操作系统Pocket PC 2000。到了2002年,新成立的多普达公司凭借着基于微软Pocket PC 2002的智能手机在国内手机市场一夜成名。但由于微软将智能手机定位在移动办公应用上,加之多普达执着地走高价路线,智能手机在国内市场上曲高和寡。 操作系统和软件许可证是微软在PC市场成功的基础。多年来,微软在智能手机市场也沿用这种惯性思维——对一部Windows手机收取最高可达20多美元的软件许可费用。当手机市场竞争激烈到连诺基亚都要把Symbian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免费开放时,微软对操作系统所收的许可费对于第三方手机厂商来说就成为很大的成本负担。 然而,微软在手机领域除了操作系统外,没有其他产品,因此既不能把操作系统的成本分摊到CPU上,也不能分摊到手机的其他硬件上。于是,微软做起了手机。今年4月12日,微软发布了两款面向社交网络的手机Kin one和Kin two,目标定位在15~30岁的年轻人。 但是,Kin手机的市场表现实在是乏善可陈。6月30日,微软宣布不再继续开发后继的Kin 系列手机,Kin研发团队并到Windows Phone 7团队中。 次日,连线网站载文,列出Kin手机败北的四大原因:一是定位模糊,Kin既不是Windows Mobile 7,也不是全新的操作系统;二是性价比不高,Kin并非智能手机,却按智能手机一样收取至少70美元的包月费;三是缺少配套的应用软件和游戏;四是缺乏新颖的应用。指望Kin这样的非智能手机在应用和游戏上超过智能手机是不现实的。 看来,微软只有把赌注压在Windows Phone 7上了。 裁判员不宜兼任运动员 Google和微软自有品牌手机策略的失败,各有各的原因。即便是Google和微软能够妥善解决上述问题,他们的手机计划同样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在IT市场上平台的影响力最大,因此如果把手机操作系统比作裁判员的话,手机厂商就如同运动员。 在Google和微软放弃手机计划的同时,恰遇南非世界杯1/8决赛。英格兰在1∶2落后一球的情况下,打入关键一球,却惨遭裁判误判,失去扳平比分的机会,最终打道回府。裁判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历史上,Sun看到Java应用市场的商机,于 1996年1月成立了JavaSoft部门。但到了1998年上半年就不得不将该部门解散。原因很简单,掌握着Java平台的Sun,进入应用领域后,其他Java应用厂商只好避而远之。为了壮大Java社区,Sun只得解散了JavaSoft。 Google和微软做裁判员或者做运动员都没有问题,但既做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则犯了开放市场的大忌——别人不敢再跟你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