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网络上有着为数众多、内容多彩的视频供我们欣赏,我们可能很少会去注意这些视频所采用的格式。但对于Google、苹果、微软等巨头来说,这却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事实上,一场关于网络视频格式的争夺战正在上演,这场争夺战的胜负也关系着未来我们将以何种方式观看网络视频。 尚未统一的HTML5视频格式 未来的Web将基于HTML5,这一点已经显露无遗。HTML5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是提供了一个Video标签,让浏览器无须借助第三方插件(比如 Adobe的Flash)即可播放视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算得上是苹果CEO乔布斯敢于向Flash说不的一个重要理由。 虽然视频可以直接嵌入网页,但究竟该采用哪种格式的视频,HTML5却并没有规定。因此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现象:微软、Google、Mozilla、Opera等纷纷宣布自己的浏览器会支持HTML5,但它们选择的视频格式却分成了两大阵营——苹果Safari/GoogleChrome/微软IE9可以支持H.264,而火狐/Chrome/Opera则支持Ogg Theora。 H.264无疑是一种优秀的视频格式,它不仅体积小巧,画质也不错,而且在苹果等的大力推动下,市场份额提升迅速。但H.264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它是一种专利视频格式,由MPEG-LA公司控制。这意味着要使用H.264,你必须获得许可,换句话说,你可能需要为此支出一大笔专利费。尽管目前的H.264多采用免费推广的策略,但以后会不会收费、会怎样收费则很难说清楚。 为了摆脱专利控制,一种和H.264质量接近,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不用担心专利的视频格式Theora诞生了。不过,目前Theora得到的支持非常有限,除了部分技术原因外,最重要的是,得不到大公司的支持,要知道微软、苹果都拥有H.264的部分专利权,Theora的推广对它们来说有弊无利,因此他们的浏览器都不支持Theora。得不到设备厂商和浏览器巨头们的支持,Theora要动摇H.264地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如此看来,H.264会成为HTML5时代视频格式争夺战的唯一胜者几无悬念。但意外总是有的,Google的加入,让局面产生了新的变数。 WebM和Google的野心 在即将到来的HTML5时代,底层编码标准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未来的市场份额,谁掌握了这个标准,谁就基本上掌握了设备厂商和浏览器厂商的命脉。 看准了这个领域还处于混乱不已的事实后,Google砸下一亿美元重金,收购了视频压缩技术供应商On2公司,并很快宣布,将On2公司的核心视频压缩技术VP8以开源方式公之于世,作为互联网多媒体编码标准中的视频部分,纳入标准布局中,音频部分采用另一种开源格式Vorbis。(相对于苹果支持的H.264标准,VP8视频编码加上Vorbis组成了Google的WebM标准)。 Google的这一布局可谓高明,一方面利用强大的资金实力,将其他公司必须靠专利费用才能生存的技术转变成开源项目并纳入标准布局,以对其他受到专利保护的技术形成压力极大的竞争,另一方面,这种对Google会带来明显的巨额长期回报的举措,还可以以济世普渡的面貌出现,为它赢来“自由”、“开放”的口碑。 要知道,Google不仅拥有自有品牌的浏览器Chrome,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因此在Chrome 6.0和Youtube中应用这套标准(WebM)也就一点也不意外了。如此一来,就等于Google一手掌握了标准、设备(浏览器、Android)、应用(Youtube)这样从上游到终端的互联网多媒体供应链,这样的优势对竞争对手来说可能产生致命的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