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消息,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站长年会即将举行之际,康盛创想旗下《站长》杂志专访了Comsenz CEO戴志康,他认为“预计未来几年是产业剧烈震荡重组的几年,也是中国互联网最为精彩的几年。有人自我革命,有人被革命。

《站长》:您之前讲过,中国互联网的创业机会比以前更少更难了,能否详细解释?在这个背景之下,对于决心进入互联网行业创业的草根站长们来说,您有什么建议或忠告?
戴志康:这要区别对待。我认为最近几年出现革命性的通用互联网公司比较困难。
这是因为,一方面,互联网大象开始“起舞”。
按照当前网民增速的情况来看,中国互联网网民将在2~3年后达到5~6亿,之后由于年龄、教育程度等问题,网民的增速将会明显放缓,直至趋于饱和。因此,相信各大互联网公司巨头们不会放过这个黄金时机,进行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届时,预计服务于全体或大多数网民的通用性互联网公司将受到来自于大互联网公司的严峻的挑战。
另一方面,不同规模的大公司开始向对方的传统势力范围进行渗透。
在传统的通用型业务上,如搜索、电商、游戏、通讯等,大公司之间会耗费巨大的资源进行真刀真枪的PK。
当然,这些服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于其精细化运营和服务的程度将会大幅度提高,网民也会受惠于越来越好的各类免费服务,从而带动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但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细分市场的机会就显得格外突出。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主打通用服务的大公司,在面对细分市场庞杂而零散的需求时,往往显得无能为力。
因此,站长只要能够对细节敏感,在自己属性的领域或地域,抓住一个小需求,力求将用户的需求满足好,给用户在这一领域最好的体验和服务,都是非常有机会的方向。
早期互联网有两个流传广泛的说法:一个是上网聊天不知道对方是只猫还是是只狗;另一个是在Geocities上做一个个人网站,全世界人都会看到(理论上)。事隔十余年,这两个说法已经有了新的诠释。一方面是Facebook的崛起,人们看到与认识的人在网上实名的保持联系,也是一个重要的需求;另一方面,互联网市场这么大,网站、尤其是个人站的发展也会更多的定位在给小范围目标人群提供精细、到位的服务上来,而不会再停留在 “全世界人都能看到”的这样一个大而全的、务虚的定位上来。
前几年门户网站当道的时候,大家都认为“门户”这个词的定义就是什么都有、什么都能提供。然而到了今天,“门户”更像是一个新闻中心而已。因此,说到给个人站长和期望从事互联网创业的年轻人的建议,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1. 切忌务虚,不做通用市场,不喊平台口号;
2. 小就是大,少就是多,过犹不及;
3. 专注细分领域,在细分领域做好做精,做深做透。
《站长》:今年我们年会的重点话题之一就是“跨界融合”,同样,我们康盛创想即将推出的主打产品——“Discuz!X”也体现了这一趋势和方向。请您能否向站长朋友们解释一下,为何现在必须重视“跨界融合”这一发展的趋势潮流,它对站长朋友有何必要性和重要性?
戴志康:我想跨界是今后一段时间互联网的主要趋势。
从大的方面讲,传统企业和互联网公司都必须要跨界。对互联网公司而言,大家都将经历从提供线上服务的纯互联网公司,逐渐变成以互联网为根基和载体为用户提供全面生活服务的企业;而线下的传统企业,则需要大踏步的走入互联网,不然就会被淘汰。
从小的方面讲,从建站产品和社区产品来说,凡是能够提升沟通效率、挖掘社区价值点、对内容进行重组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和发散的需求的产品特性,都应该被有机的结合到产品中来,而不是再拘泥于这个产品的出身是个BBS、Blog、SNS还是Portal。
我们把这种兼容并蓄、优势互补的革新,叫做 “跨界”。预计未来几年是产业剧烈震荡重组的几年,也是中国互联网最为精彩的几年。有人自我革命,有人被革命。除了上面大小两个方面的跨界的例子以外,我们还看到更多可能的跨界趋势——大公司也逐渐从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走向合作开放共赢的发展道路上来。例如QQ的用户和会员体系、SNS的开放平台、云计算、淘宝拍拍的开放API接口、新浪的微博等等,都很可能是支撑整个行业发展的如同钢筋水泥一样的基础架构。
站长应当学会充分有效的选择和利用适合自己的基础架构,与更多的行业企业、强势资源进行跨界合作。大的互联网企业也在走向开放、协作、共赢的道路,作为站长也应当如此,尽管合作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有短期的得与失,但最终可能会建立起一个有效分工、优势互补、协作共赢的生态系统,为网站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