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认清产业趋势而存活壮大,太阳帝国却在犹豫和豪赌中衰落。 尽管埃里森将Java称作是“我收购过的最重要的软件资产”,但Java的主人Sun从来就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出Java的优势以获利。 互联网泡沫破灭让很多高科技企业一蹶不振,然而在拉里•埃里森的领导下,甲骨文(Oracle)不但没有衰落,反而在后泡沫时代迅速腾飞。 甲骨锋利 甲骨文的崛起得益于全球市场对互联网应用和电子商务应用需求的增加。 1999年,甲骨文推出世界上第一个互联网数据库Oracle8i,引起轰动。当年,甲骨文的数据库软件以高达80亿美元的销售额位居全球第一,这已经是第三年占据全球数据库市场首位。 2000年,甲骨文的营收超过百亿美元,成为仅次于微软的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次年,拉里•埃里森超越比尔•盖茨成为全球首富。 2000年以后,甲骨文面临前后夹击的境地:一方面,微软凭借低成本优势向高利润数据库产品渗透,IBM在转向IT服务之后,也在企业数据库和ERP市场发力。双重压力下,甲骨文的传统优势——数据库市场受到侵蚀,到2002年业务下跌10%。 为阻止下跌之势,埃里森决定向关联领域延伸,2000年,甲骨文推出“电子商务套餐”(e-business suite),向企业应用软件市场进军,但遭遇这一领域老大,德国软件巨头SAP的强烈阻击。 埃里森是一个极其强势,决不服输的人。他做出的应对策略就是大规模收购,进一步攻击。 埃利森2002年预测:软件工业将会精简,那些产品单一的软件公司将难以生存,因为顾客宁愿选择从一个供应商那里获得一个全方面功能的软件组,这样价格更低,更加可靠。因此,甲骨文不需要在硬件上大笔投资,唯一能保证公司不断壮大的策略就是通过收购以巩固市场,获得更多的客户。 “在软件行业,规模决定一切。如果规模够大就有能力增加投入,公司也有足够大的客户群体为增加的投入埋单。甲骨文要做大而全的软件公司,全面进军IT信息服务领域。” 从2003年开始,甲骨文一直在本着“全面、开放、集成”的原则,利用不停收购来强大自己,扩大市场占有率,被视为软件业鲨鱼。 尤其是自2005年以来,埃里森已经先后斥资400亿美元收购了50多家软件企业。2004年,甲骨文103亿美元敌意收购仁科;2006年收购Siebel系统;2007年斥资70亿美元收购BusinessObjects;2008年收购BEA系统,至此,除了老大SAP之外,甲骨文几乎将2000年时的数据库对手悉数收编。 通过收购,甲骨文建立了数据库、中间件和企业应用软件的三驾马车业务架构,能够为客户提供一个集成度高、平台式、标准化的整合解决方案,价值更高,而价格却更有竞争力。 2007年4月,甲骨文发布了应用集成架构,客户可用该软件将不同的应用软件集成在一起;2008年,甲骨文宣布开发Fusion套件,将甲骨文技术的精华融合在一起,涵盖人力资源、薪酬、以及供应链软件等多个部分,从数据库彻底变成全方位IT服务商。 如此一来,相对于不做企业应用软件的IBM和不做数据库的SAP,甲骨文就具备了整合战略优势。 十年后的今天,甲骨文已经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商用软件公司,排名世界第三大软件公司,仅次于微软和IBM。在数据库市场,甲骨文的市场份额高达46%;在企业应用软件市场,60%的企业选择甲骨文。2008年,甲骨文年收入224.3亿美元,利润达55.2亿美元,利润率全行业最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