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场有关版权的媒体作秀在客栈内外引起争议,一场是Google与中国文著协之间的金钱之争,一场是国内视频网站互射的口水之争,一场是日本p2p用户与日本警方之间的权利之争。再加上大大小小有如寺庙般香火不断的产权纠纷,似乎预示着版权战火与硝烟向普通生活的逼近。法律武器,科技项圈,它们到底处在一个怎样的尴尬中?本文尝试用简单的图文来解释。 提醒:客栈近两年更多是在报道侵权的问题,这篇文章回归使用者的角度。 版权的出生 The Good Old Times 版权在最初,代表像工业革命一样希望“扩大盈利,减低成本”的愿望,以及对著作者道德和权益上的尊重。版权的产生并非为了垄断,后者曾经是版权的最大副作用,但在互联网时代,跨国竞争让版权持有者难以维护寡头地位,某种程度上挟制了发行商垄断的野心,允许各地竞争者参与。 干说或许不足以让人信服,这里附个故事吧—— 假设一位女性钢琴师“银”,她原来呆在意大利的剧院里弹奏钢琴给有钱的怪叔叔“黄”听。这种点对点的供求关系维持着银的生活。 然后某一天,一个叫“猫”的投资者找到了银。他对银说,“别给黄弹钢琴了,来我的录音室吧,赚得比这里多。” 银问,“怎么赚?” 猫回答,“当然是出唱片了,这样你的琴声就能给全世界的人听到了。” 两人合伙说服黄大叔之后,开始出钢琴CD并销售到全球各地,这样一来,身处贫民窟的小伙子“黑”也能听到美妙的琴声了。与此同时,银,猫和黄大叔分摊销售得来的金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