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经常感慨于科技公司的估值窜升之快,请看这样两家公司的命运变换:在2000年以前的互联网浪潮中,它们都是备受资本市场追捧的明星,市值分别达到5300亿美元和2000亿美元,而在网络泡沫破碎后,它们的股价均一落千丈,并展开各自历史上首度裁员。9年时间过去了,又经历了一次经济周期的轮回,它们的现状是:一家公司较网络泡沫高潮时收入翻了一倍,即使经济危机让其市值打了对折,仍维持在1000亿美元档次,并拥有近300亿美元现金;另一家也有着130亿美元的收入规模,但在被收购传闻之前,其市值仅有30亿美元。 这两家位势悬殊的公司你并不陌生:前者是网络设备巨头思科(Cisco Systems),后者则是曾自称为“.com那个点”的升阳微系统(Sun Microsystems)。当几乎全世界对于科技领域的关注都被聚焦于Facebook、Twitter等后起之秀,这些成立于1980年代的老玩家们最近重新成为了话题中心:IBM据说将以70亿美元之价收购江河日下的升阳,而思科则于近期宣布进军服务器市场,且以5.9亿美元价格收购了针对年轻人的数码摄像设备公司Pure Digital。 且不论IBM的收购能否达成,思科的新扩张是否奏效。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显而易见:什么让思科和升阳这两家曾经犹如双胞胎的公司—它们均诞生于硅谷,均在激烈竞争中成为某一重要市场的霸主,均在科网泡沫期间高度依赖一两类核心产品,也均拥有极富领袖魅力的CEO—在短短几年间有了天渊之别? 并不容易简单做出对比。思科和升阳毕竟处于不同市场,而在过去一个周期中,这两个市场的变化力度有所不同。但辩证地说,市场格局是否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也与行业领导者的应对能力有关:仅从结果看,思科没有被Juniper甚至华为们颠覆,但升阳却成为了英特尔(博客)、IBM、微软和开源软件们瓜分的盘中餐—根本言之,还是这两家公司领导者在网络泡沫破碎这一巨大挫折后对产业中长期变化的判断,以及公司内推行变革的力度决定的。 它们所拥有的共同命运是,纳斯达克的崩盘并非网络需求的终结。在2000年时,互联网仍以文字为主,所有人都清楚,海量的图片、声音和视频将让网络基础设施的需求跃升。 但一个隐性的变化是,在网络业井喷时期,思科和升阳受益于它们的品牌:所有轻易融资的网络公司都不吝成本购买贴有它们品牌的产品,正如1970年代时人们常说的,“没有人因为采购IBM的产品而被解雇”,在1990年代,没有人因为采购升阳/思科而被解雇。 这曾经意味着高昂的利润,但此后却变成了一个心理陷阱:你究竟认为高昂的利润来自于你的产品的优异性能,还是品牌? 时任升阳CEO的斯科特·麦克尼利(Scott McNealy)的答案倾向于前者。这位在硅谷因巧舌如簧而闻名的传奇创始人太过自信于公司的技术,以至于2001年底当他公开嘲笑微软的.Net战略为.Not战略,将IBM的Regatta服务器称为“Regratta”(意为“后悔”)时,他严重低估了自己已卷入了几方势力中间,而这攸关公司生死:IBM和惠普们借助自己的咨询业务销售越来越多的高端服务器,这直接构成了对升阳产品的竞争;而微软、戴尔们也看重此一市场,以相对低价的产品切入其中;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是开源操作系统Linux,虽然它的产品并不可能像其它对手们一样性能强大,但它的优势同样明显,即成本极低。 的确,麦克尼利有其自信的资本。作为硅谷最创新的公司之一,它独创的SPARC架构的芯片和 Solaris操作系统的结合,令其在硬件、软件方面都有相当的技术优势。但或许也正因为其产品优异,它忽视了一个根本问题:在企业级市场上,功能的提升并非唯一考量因素,当网络狂潮不复,人们越发在意性价比这一指标。而且,摩尔定律本身就意味着,那些曾经不值一哂的对手们,比如Linux或微软、戴尔推出的低端PC服务器,能够以18个月性能翻倍的速度进化,直到它们与升阳产品的功能不再有本质差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