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LUPA开源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文章 帖子 博客
LUPA开源社区 首页 业界资讯 开源资讯 查看内容

“中国Blender第一人”罗聪翼:开源,让我走的更远

2014-10-24 11:20| 发布者: joejoe0332| 查看: 3298| 评论: 0|原作者: CSDN|来自: CSDN

摘要: 在本采访中,罗聪翼介绍了自己结识开源、Blender的过程,也与大家分享了学习Blender的经验。他说,从基础做起,磨刀不误砍柴工,同时将学习与练习相结合,如此以来才能取得进步。 ...
  【导读】罗聪翼(微博:@congcong009),BlenderCN社区维护者,国内第一位Blender基金会认证培训师,著有全球首本中文Blender著作《Blender权威指南》。在本采访中,罗聪翼介绍了自己结识开源、Blender的过程,也与大家分享了学习Blender的经验。他说,从基础做起,磨刀不误砍柴工,同时将学习与练习相结合,如此以来才能取得进步。


罗聪翼:一句话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罗聪翼,在Blender社区里使用的网名是congcong009。
工作使用的软件组合:现在从事的是游戏行业,会用到Blender做一些动画和游戏场景,其他组合算不上,音乐音效会用到Sony Vegas,因为这块是Blender干不了的。
最喜欢的软件:Blender。
星座:双鱼。
爱好:电影,摄影,旅行。


聊聊你自己。

  罗聪翼:我现在定居在成都,欢迎周边的朋友到成都来找我玩哦!对我来说,Blender不仅是兴趣爱好,也是我用来打发时间的方式。因为喜欢摄影和电影,从小对电影频道里热播的节目《电影魔术》十分着迷,所以便自己琢磨如何去重现电影中的特效画面,刚开始最爱用鞭炮炸自己的玩具,炸到后来没得炸了,开始自己学着用家里废旧的物品例如木料、易拉罐和纸板来做玩具,我想正是由于这些爱好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对立体空间的思维能力。长大后看电视,那时最火的一些好莱坞电影都开始大量使用CG做特效,便开始去尝试学3D制作,不过在上大学前一直都没有机会去尝试,直到快大三的时候才真正接触到3D软件。 



你是因为开源而选择了Blender,还是因为Blender而关注开源?谈谈你对开源的认识。

  罗聪翼:说实话,我不是学计算机的,最初对开源是完全没什么概念,接触Blender之前也没有去刻意了解开源。大约是琢磨了一段时间Blender之后才发现,这玩意原来是开源的,而且也正是在突然一天发觉悟到了开源精髓后,强大的驱动力让我能一直坚持地学下去。由于当时开始学CG是出于爱好,在Max和Blender之间纠结了好久,甚至还尝试过Maya,但是Max和Maya的商业化培训模式让学习过程变得十分痛苦,不是不愿意为学习去付费,而是大量重复且无意义甚至存在误导性的教学资料让人无所适从,这让人在还没有开始学习的时候就患上了选择综合症,还得用上火眼金睛去辨识真假李鬼。

  而对比起来我发现,Blender的学习过程异常轻松,首先这得益于开源社区对于资源的共享和共同维护方式,其次得益于开源社区的无偿交流精神,这两点是我当时认为开源给我带来的最深刻印象,这样的社区文化是我从来没有见到过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社区,这样的学习体验使我毫不犹豫地决定投身于开源社区。

  对于开源,我建议大家不要谈到开源就想到软件,其实开源包含了很多内容,协议,基金会,更重要的还有开源社区。社区是开源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地,成熟的开源软件必须要有更加成熟的开源社区来支撑,而社区正是提供着支持小至一套软件大至一套社会体系的发展基础。开源文化和开源精神源于共享和互助,也光大于协作和互动,这是一种无价的精神财富和知识源泉。我要感谢Blender让我认识了开源,更要感谢开源让我能在Blender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在为数众多的CG软件中,你选择Blender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罗聪翼:大学时偶然在图书馆看杂志《CG World/数字艺术世界》,里面介绍到Blender是一款大小不到15MB的软件,而由其制作的第一部开源电影 《Elephant Dream》却效果媲美专业软件。当时正好处于对3D软件无从下手的学习初期,想想这款软件这么小,是不是作为初学来说会更简单呢?不过后来证明我既对了也错了!对就对在这款软件确实十分适合初学者,所有功能完全适用于基础知识阶段的学习和练习,错就错在这款软件真没有其尺寸小巧那样看上去十分简单,而且麻雀虽小,五脏俱全,Blender的强大是越深入之后,你才会越发现自己是多么知之甚少! 



你是如何学习Blender的?分享一些你的自学经验。

  罗聪翼:我是属于笨鸟慢飞型的,刚开始学就是抱着不怕失败的心理去做练习,建模,打灯,材质,结果在建模两个多星期然后花了两天两夜渲染结果得出一个丑到爆的模型之后,才意识到,不是学会一个软件的操作就能做出点像样东西的,软件只是一个工具,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万能武器。所以便决定调整思路,重新开始学习基础,学习灯光原理,布线原理,系统的学习Wiki上的教程,把每一篇文章都反复看反复琢磨。

  有句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工,接下来的几个月我没做出什么像样的东西,但是在基础练习上却实实在在地收获颇丰。开源社区中的置顶帖子都说到一条经验,当遇到问题时,请先Google,找不到,再试试论坛的搜索,如果还是找不到答案,就去iRC和QQ群上找人问吧。只有经过探索的答案才是最容易被记住的知识,毫不费力的从别人口中得到的结果,也许会因为没有经过你在查找中反复去思考,即使当时会了,也会很难成为你后来面对类似问题时能够用于解决困难的经验。

  三天不碰手生,再稳固的知识不练习也没用,再加上还是非系统的自学模式。因此在熟悉每一阶段的知识后,试试做点小东西,也许只是为了建模,也许只是为了测试渲染。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需要经过大量而反复的训练,手艺活永远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试试参加社区里的竞赛,速模大赛,命题制作,如果你觉得可以再试试更严厉的,那就去参加国际社区的大赛,让你的作品反复接受观众的考验,不要担心别人给你提出问题或批评而打击到自己的信心,当你在冷静下来的时候,就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有人会觉得你的作品别扭,是不是因为别人刚好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你的作品呢?也许这正说明,其实你还没有达到考虑周全的地步,那么如果你能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你一定记住要回帖告诉这些热心朋友,“感谢你的指点!我会在下一个作品中注意的!” 



学习Blender的过程中,想必从英文环境里获取知识是必须的,谈谈你学习和使用英文的经验。

  罗聪翼:庆幸自己英文刚好还凑合,不行的地方就用Google翻译,Wiki的文章不难懂,难得的是有没有耐心看完。其实很多人并不是看不懂,只是看着漫漫一屏幕的单词给吓退了,真的只要静下来,一段段看,和Blender相关的英文真没什么问题,连大学四级的词汇量都嫌多啊! 



你的作品Floating获得09年Blender世界杯艺术挑战赛冠军,给大家普及一下这个大赛,并谈谈你当时作品的创作过程。

  罗聪翼:这是Blender社区早在07年开始举办的世界级CG竞赛,每次比赛都将给一个话题,然后让参赛选手自由发挥,当然,参加无国界,也无门槛,比赛时间通常为1个月,选手提交作品后,将有社区最权威的多位艺术家,结合网友的投票,评选出最佳作品,并由Blender基金会颁发奖杯、奖金和奖品。

  大赛在进行至11年时,由于基金会的维护重心转向了开源电影和开发,而且一年一次的比赛模式间隔太长,所以大赛模式交由民间团体去组织各类短期竞赛,例如由BlenderGuru主办的Monthly Competitions和BlenderCookie主办的各项比赛,当然,也许在未来基金会的开发工作稍微缓和后,这项当年十分红火的BWC世界杯挑战赛能够重新开启! 

罗聪翼2009年Blender世界杯艺术挑战赛冠军作品 


  当时09年的主题是“另一个世界”,看到这个题目时并没有一个冲动去制作,而是在过了差不多半个月后,偶然回想起看过的电影里泰坦尼克号冰山一角,再结合之前看过一副鱼背上有座城市的插图,便谋生了一个Floating的原型想法。其实实现起来远比构思要容易,因为在动手之前,什么都想好了,所以更多的细节都是在制作的过程中去寻找惊喜。因为那个时候刚刚参加工作,时间有限,所以真的很庆幸自己按时完成了。做的整个过程其实挺坦然的,没有刻意考虑去为了比赛而比赛,反而这样让自己更放松,将整个过程看作是单纯的练习和娱乐,其实这不也是自己当时决定学习CG的一个原因吗?因此后来基金会发邮件告诉我获奖之后,那是相当意外而惊喜啊! 



《Blender权威指南》是全球首本中文Blender著作,这部书的创作给你带来了什么?有没有后续出书计划。

  罗聪翼:其实觉得写这本书,有一部分想法是想把自己从社区获得的资源回馈给社区,同时由于国内的中文资料匮乏,也决定将自己的总结结合起来为更多的后来学习或爱好者提供一些参考,书籍是暨网络的又一种更合适的知识传播媒介,而我也希望能通过各种方式去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Blender。

  说到这本书能带给我什么呢,其实名和利都算不上什么,反而更多的是对自己知识的巩固,并帮助我学到了更多之前漏掉的地方,并且帮助我认识了更多的朋友,拜见了更多的老师。

  写书其实分编和著,前者偏整理总结,后者偏原创,所以写这样一本只带“著”字的书很累,需要付出太多的坚持,包括体力和精力。记得写《权威指南》时,刚好工作不忙,有很多自己的时间,即使这样,600多页也花了近1年大半的时间,差不多刚开始写的时候是筹拍电影Sintel,我完工之后,这部电影也刚上映没多久。现在要想再写,可能精力上会花掉更多,而且还不一定能赶上Blender的开发进度,因为现在的Blender成长速度远非当时,一年内添加的新功能足够好几个章节了,因此我估计是肯定赶不上的。所以等时间合适的话,我会考虑去做修订,但其余更多的时间,我会放在资源的翻译上,因为这些工作成效会更快一点。

  现在我已经完成了Blender的软件翻译,以及3部开源电影的教程翻译,而这些都是按照开源协议,免费发送到网络上的,希望能通过多种方式,来扩大Blender的传播普及。


 

《Blender权威指南》,罗聪翼著




从Blender官网看到,全球的Blender基金会官方认证培训师并不多,而你是国内第一个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官方认证培训师,你是如何获得此殊荣的,官方是如何认证培训师的?

  罗聪翼:Blender的官方认证培训师(Blender Foundation Certified Trainer)简称BFCT,虽然在官网上开放申请,但是据我了解这个体系一般不会轻易通过主动提交的申请的。要获得这个资格,首先你必须在社区中获得认可,为社区提供足够的贡献,而且这个贡献至少是大于区域性甚至是国际性的。目前大部分拥有BFCT的培训师都至少经历过由Blender基金会主持的开源电影项目或者是重大开源开发工作,同时在大专院校的任课经验和教材编写等经历也会为你加分。

  我是在出版《Blender权威指南》,并完成Sintel翻译和Blender汉化之后,才收到基金会发来的BFCT邀请,在此之前我甚至都没有想过去申请,所以当时很开心,可是接下来,整个流程并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由至少5名BFCT成员组成的评审团开始对我进行面试,包括各种简历的审核,背景调查,以及英文的表述能力,这里还需要提供一部由英文解说的视频教程。在提交全部资料1个月后,我的审核才算完全结束,一封BFCT认证通过的欢迎邮件发送到了我的邮箱,这让我真的很荣幸! 



作为BlenderCN中文社区联合创始人,谈谈你对社区的感情。

  罗聪翼:从07年参与社区的发展到现在,陪同这个社区一起经历了各种考验,包括多次服务器因缺少资金挂掉,论坛数据被运营服务商给意外删除掉,被各种黑客攻击,因为没有完善备案而被停掉,但幸运的是,大家都一起挺了过来。现在社区已经从最初由核心成员驱动,逐渐成熟为自我成长模式,越来越多的社区参与者和Blender爱好者加入这个虚拟社区,为丰富社区资源努力,主动维护社区,这是一个开源社区在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很少在群里发言,但是我会定期去论坛回贴发贴,因为论坛的积累效果是QQ群无法比拟的。抽空就去看看,貌似已经成为了习惯,所以真心认为社区已经成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 



Blender在中国还不是很普及,对于学习Blender并希望通过它就业的年轻人,你有什么建议? 

  罗聪翼:首先,我们未来工作赚钱靠的不是用的什么工具,而是最后的成品和做事的效率。如果能有一个工具,谁告诉我学会了这个工具就能就业,那当然我也会去学,但Blender不是一套机床,不是一辆轿车,所以这里我觉得如果要指着Blender学会就能吃饭,这个问题的描述就不大妥当。Blender作为一个基础知识的学习软件,在我看来,只能是用来为你提供一些技能学习上的提高,丰富你的学习资源。在商业运用上,一个生产流程上运用多个软件来协同是很正常的事。Blender能证明这些工作都能由一个软件完成,但还无法证明只用这么一个软件就一定能做到最好。所以我们不要把Blender和就业这个热门词汇挂个等号,这个话题帽子盖得很大,几乎没有太多可并行讨论的意义。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好Blender,他不一定能帮你就业,但至少,可以帮你在技术上更上一个台阶。

还有什么要说的? 

  罗聪翼:哈,那就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博吧 @congcong009,一般微博上找我还是很容易滴,有问题也欢迎发邮件和我一起交流哦:congcong009#gmail.com(将#换成@)。 

罗聪翼个人作品展示: 优酷 

文章作者:LKM,本文原载 BlenderGet站点,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转自:http://code.csdn.net/news/2822225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漂亮
  • 快毕业了,没工作经验,
    找份工作好难啊?
    赶紧去人才芯片公司磨练吧!!

最新评论

关于LUPA|人才芯片工程|人才招聘|LUPA认证|LUPA教育|LUPA开源社区 ( 浙B2-2009018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6705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