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网络空间展开国家级博弈之时,我国网络空间安全正面临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严重依赖国外、数据信息单向外流失衡等重大安全挑战。 确保网络安全的核心就是技术领先。为摆脱网络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对外依赖严重问题,2006年,我国将“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目前,我国在该领域的追赶已初见成效,但国内企业创新发展仍面临国内和国外多重因素制约,与世界行业巨头仍有很大差距。 核心基础设备产业发展困境 通过“核高基”重大科技专项的带动,我国在网络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领域已涌现出一批比较有竞争力的企业。但在追赶过程中,国内企业正遭 遇外企的全面“围剿”;同时,税收、融资、缺乏国内市场保护等问题也严重阻碍企业创新发展。其中,外企对国内企业的围剿主要涉及三个方面问题: 一是利用市场优势地位对国内企业进行打压。有的全球著名芯片设计厂商,利用自己在芯片市场的垄断地位威胁客户称,如果客户用中国大陆企业生产的芯片,将对芯片提价、断货等等,让客户不敢采购中国大陆企业的产品。 二是利用知识产权优势对国内企业展开围剿。一方面,我国企业新产品上市,外企多会起诉,称我国企业侵犯其专利权。例如,爱立信公司起诉我国酷派 公司、诺基亚公司起诉我国核心芯片龙头企业展讯通信有限公司,均称中国企业的新产品侵犯其专利,让中国企业陷入无休止的专利权纷争之中。 另一方面,外企利用自己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积累,对我国企业收取高额专利费。例如,专利费本应按芯片价格收取,美国芯片制造巨头高通公司却强行按整机价格收取,我国企业大部分利润因此被掏空收走。 三是恶意收购兼并。在利用市场优势地位和知识产权优势对国内企业进行打压、围剿的基础上,近年来,外企加快对我国拥有自主技术的企业兼并收购。如美国一家公司用“先断血、再收购”手法,试图收购展讯通信有限公司。 “本土优势”之困 据了解,美国、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均公开对本地企业进行市场保护,优先采购自己企业的产品,排挤其他国家和地区企业。其他国家和地区企业要在美韩等国家或地区成立公司时,均要预先评估本土企业与外来企业的差距,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保护,甚至对优先采购自主产品有明文细则规定。 此前,我国通信产业龙头企业华为、中兴经历美国长达数年的审查,最后被美国政府以“可能存在信息安全隐患”的“莫须有”罪名挤出美国市场。 而我国缺少对本土企业保护的类似要求和规定。尤其我国一些行业领域和地方政府仍给予外企“超国民待遇”,对国内企业缺乏市场保护,普遍拒绝采购自主产品,导致国内企业“本土优势”无从发挥。 事实上,“核高基”列为重大科技专项实施以来,我国大部分网络信息关键产品在技术方面并不比国外产品落后。 本刊记者调研发现,我国网络信息技术企业税负远高于境外企业。以高端通用芯片为例,台湾地区的集成电路企业没有增值税,集成电路企业购买研发工具、兼并收购等成本可直接抵扣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抵扣之后一般在1%--2%,而大陆企业的所得税是15%。 我国现行税收政策造成企业大量资金积压和人才难引进。例如,我国出口退税的周期长达半年,数千万的资金往往长期积压无法使用,几千万的资金对于实力不够雄厚的国内企业非常重要,而国外的出口退税周期普遍短于我国。 同时,个人所得税也成为国内企业引进高端人才的障碍。例如,该行业高端人才的收入在中国要交40%的个人所得税,在美国只需要交15%。 另外,我国多数互联网核心设备企业尚处“幼年期”,按照相关政策,很难在国内上市,因而缺乏造血基础。 基础设备产业发展亟需政策扶持 要推进我国网络信息核心技术和基础设备产业快速发展,从短期来看,国家宜进一步从税收优惠、融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保证政策落地的及时性,为企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强对国内企业的市场保护,充分发挥“本土优势”。 从长期来看,应大力推进知识产权“专利池”建设,尽早介入最新技术的研发,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应加大税收优惠空间,打造完整融资体系。在税收方面,我国可参照美国等电子工业强国相关经验,采用发展成本抵扣所得税、事后退税等方式对企业进行税收优惠,向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倾斜,给企业更大的优惠空间。 在融资方面,国家宜尽快完善国内资本市场,加强金融创新,针对信息技术创新企业打造一套完整的融资体系。一方面,引导银行和金融机构创新理念和产品设计,给予科技型企业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可考虑成立专项扶持基金,重点扶持有发展前景的企业。 此外,加强政府采购力度,提升“本土优势”。在本国产品具备替代进口产品的技术条件时,政府采购是推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应尽快出台政府 采购国产设备的明文细则,在国产设备已具备替代条件的领域大力推进政府采购工作,在国产设备尚未成熟的领域,先选一些非核心应用作为突破口,让国产设备在 用户反馈中逐渐改进完善。 还应提高政策可操作性,鼓励企业收购兼并。收购兼并顺应当今信息产业形势。但我国企业收购兼并很困难,费用高昂,程序繁琐。国务院于2011年出台了关于企业兼并收购的4号文件,但近3年来极少有省份实现落地。 有专家认为,4号文件把兼并流程和要求阐述得过于笼统,出台后又要求各机构、省市出台配套政策,造成各机构、地方无从下手。因此,应调整现有政策,鼓励企业收购兼并,引导企业联合做大做强;同时,要细化兼并政策,提高可操作性,从国家层面自上而下推行,加快落地速度。 形成共享“专利池” 针对外企利用知识产权围剿国内企业的情况,在单个企业力量单薄的情况下,我国应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企业联盟和政府机构的作用,将业界的创新能力整合,形成共享“专利池”。我国本土企业拥有一定数量的专利技术,在遭遇对方诉讼时,可反诉对方侵权,增加主动性。 从长期规划来看,我国应尽早介入最新技术的研发,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产业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掌握国际话语权和主导权。我国提出的CDMA标准,以及如今的TD-LTE,证明我国完全有能力制定国际标准。 要特别关注国产操作系统发展,以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操作系统在保障国家网络安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近期发生的美国微软公司视窗XP系统停止服务事件为国产操作系统的发展,以及替代国外操作系统带来了巨大转机。 多年来,国产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内龙头企业“中科红旗”的破产清算再次说明,要开发出成熟的国产操作系统,必须坚持善于利用开源软件、尊重市场、注重打造“生态系统”三项原则。 要善于利用开源软件,“站在巨人肩上”创新。操作系统是最基础的软件,极其庞大和复杂。国产操作系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充分继承现有操作系统资源,“站在巨人肩上”进行创新,不宜“另起炉灶”重新搞一套。 要充分尊重市场,改革“国家队”大包大揽的体制。改革国家立项目投资金、科研院所或国企大包大揽的政策思路,开放国产操作系统市场,用市场的力量调动“产学研用”各界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