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这个“人人都可以参与编辑的自由在线百科全书”今年10岁了。作为世界上第五大受欢迎网站,它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无价的资源。2009年,有着“互联网界奥斯卡奖”之称的威比奖(Webby Awards)将2001年维基百科的上线评为美国互联网产业10大重要时刻之一,因为这“本”免费的百科全书“凝聚网络的力量,将世界各地的人们汇集在一起,共同收集大事小情”。 据维基百科网站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7月底,维基百科在全球已拥有1.5亿注册用户,272种语言版本。英文维基百科词条数量达369万,总计2.4亿个页面。 为了解学界对维基百科的看法,我们请到了一组“全明星阵容”的学者来对这个网站做出评论。 马瑞迪·克里斯蒂娜(《科学美国人》主编): 对我来说,维基百科预示着革命,我们经常合作。维基百科提醒大家共享信息。人类是不可思议的社会性的动物,总体上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共享和互助。在过去,那些合作最好的物种会存在得更长久些,种族内会利用社会压力去打压背信弃义者(那些不愿分享信息和物品的人)。所以维基百科就像是电子版的人类社会性的文书一样,它澄清了争议并且给予校正。 雪莱·奇弗(公共问答网站Quora创始人之一,类似于百度知道): 我喜欢维基百科。它是一个在自己的约束内运行的网站。你必须遵守拼写和语法规则。你必须客观地写作,而且所有的文章看起来结构都很相似。 在维基百科这里,你能有效地消化信息。它还让人们可以将读到的新闻写成历史,一些事件虽然轰动一时,但很快就会被我们遗忘,维基百科却能将它们发生的细节记录下来,供以后查阅。 总有人问我:“随着Quora的不断壮大,这个网站的答案质量会不会下降呢?你难道不知道很多上网的人都很蠢么?”面对这样的问题时,维基百科的成功例子总会激励我,给我信心。如果你的话题和模式让网民们感兴趣的话,他们就会造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布鲁斯·斯蒂林(美国科普作家、欧洲研究生院教授): 人们有时候会想,既然维基百科的词条集合了大众智慧,包含各种信息源,而且可以不断修改,那么它就像互联网一样强大。或者也可以说它像一个鱼龙混杂、半合法的平民窟,惹得很多人不高兴这其中有政府、政治组织、匿名的亡命徒等等,维基百科也因此遭受过各种打击。 我是个不折不扣的维基迷,但它现在的发展让我担心。在今天的互联网上成长起来的,不是一个让人感觉温暖、友好且人性化的维基百科。现在的它像 一朵身在谷仓的温室兰花。如果维基百科风格开始慢慢消逝,谁又能救得了它呢?并且谁还能另外再建一个维基百科呢? 克雷·史莱克(作家、纽约大学教授): 我认为维基百科真的很值得去庆祝自己开创的这10年。纵观历史,这是过去500年中最好的主意了,它改变了权威的配置。维基百科,生日快乐。非常感谢给我们这么多思考的东西。 伊山·祖克曼(美国哈佛大学伯克曼中心研究员): 从一颗小橡树子生出来的橡树能茁壮地成长。维基百科从最初的异类成长为一个非常完整、权威、有用的资料源,统治了参考领域,成为许多在线查询的第一个响应网站。它是互联网上被访问次数第五多的网站,也是访问量最大的非商业网站。 杰·罗森(美国纽约大学新闻专业教授): 维基百科是“10%定理”的很好例证。这个定理说的是,如果有100个人聚集在某个网站上,其中只有10%的人会对这个网站或对他人有所贡献。其余的人只是利用网站和他人的服务而已。 最新消息显示,维基百科十周年年会在以色列城市海法举行。这次年会上,维基百科指出,下一年的重点将在于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开发。共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600多人参加了维基百科十周年年会。在第一天的会议讨论中,维基百科展示了其下一步的发展蓝图,那就是将重点放在发展中国家网络市场的开发上,试图让发展中国家的民众能够自由获得外部信息。 据了解,维基百科这一项目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为发展中国家中因经济等外部因素导致上网困难或者几乎不上网的人们,提供储藏有维基百科全书的DVD或者是记忆棒。目前,维基百科已经在非洲国家喀麦隆的一个偏远村庄开展了这一项目。喀麦隆的这个村庄没有互联网,但只要他们有电脑和电源,就可以通过记忆棒,轻松使用维基百科中的上百万条信息,包括动植物信息、健康信息等等。这些信息都是以前村民们非常难以获得的。维基百科计划接下来与发展中国家的学术界以及教育部门合作,大力推广这一项目。另一项重要的开发项目在于手机网络市场。维基百科认为,在未来三四年中,手机在发展中国家将得以普及。因此,维基百科将大力开发“蜂窝科技”,并且与网络供应商进一步合作,在手机上网费用以流量计算的情况下,让用户免费浏览维基百科的内容。 据介绍,目前维基百科的内容已经被翻译成250种语言。接下来,维基百科还将与文化组织合作,如画廊、图书馆、博物馆等等,争取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