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咨询公司高德纳举办了一场网络研讨会,比较了当今软件业的3个重量级选手——Apple、Google与微软——主要讨论了他们今天的地位以及IT的各种决策是如何被他们之间的竞争所影响的。TheOpenSourcery则从不同的视角比较了这3家公司:敏捷性与开放性。 近日,高德纳公司的副总裁Tom Austin与David Mitchell Smith举办了一场名为“Google vs. Microsoft: The Battle for Future Dominance (and Apples Sneak Attack)”的网络研讨会,比较了Apple、Google及微软的主要特质、财务现状、未来发展前景、企业对他们的看法、主要产品以及IT的各种决策是如何被他们之间的竞争所影响的(该研讨会需要注册参加)。 Tom Austin强调了Apple的如下特质:
关于Google,Tom Austin说到:
David Mitchell Smith谈到了微软:
根据Austin与Smith所述,微软与Google的财务都很不错,但增长速度很缓慢,因此他们正在寻求新的增长机会。微软希望在搜索与广告业务上分一杯羹,其次是云计算,而Google的计划则不那么明确。他们已经构建了一整套工具——Chrome、Check-out、Analytics、YouTube、Search以及GMail等等,他们拥有了大量用户的数据——IP、位置、搜索历史、Web站点访问、观看过的视频以及tweets等等,因此高德纳公司的分析师认为Google可以通过用户的“社会与统计趋势、行为目标、暗藏的社交档案、个性化设置”等内容将这些“信息”货币化。 Apple与以上两家公司都不同,因为他们在过去几年的增长速度十分强劲。iPod、iPhone与iPad都是公司健康发展的信号,也为公司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利润。 下图是高德纳公司调查的众多企业对这3家公司的认知情况: TheOpenSourcery则从不同的视角比较了Apple、Google和微软:软件开发敏捷性与开放性。Apple被认为是做事情是秘密、长期迭代的,但必要情况下有能力实现快速反应的公司: Apple——提出大体的方向,但不会向外界透露整体的计划细节和步骤。相反,这些细节信息是极度保密的。与客户一起进行的测试和设计也是秘密进行的。其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一般为一年,但Apple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主要的升级与Bug修复,这在前不久的iPhone与iPad上已经可见一斑了。 Google则介于微软与Apple之间:有时很开放,有时却像Apple一样保密: Google——也提出大体的方向,但却在1到2个迭代之后转到其他方向或是推迟主要项目。Google Wave与Nexus One智能手机就是佐证。Google在详细计划上有着双重性格,有的项目很开放,有的项目却像Apple一样保密。然而,一旦发布了基本的API,项目就会变得更加开放。通常,Google会邀请用户进行Beta测试(像是Google Books与Google Maps),并且征询用户对软件的使用效果。Google的项目的更新周期比较短,通常在3到6个月(比如Android与Google Docs),但有时也需要1年甚至更长时间。 微软有时很开放,其开发周期通常会很久: 微软——也会公布策略规划和方向。Steve Ballmer在CES 2011展上再一次改变了其Windows体系:不再排斥Intel x86平台之外的其他平台,而是增加了ARM CPU+System架构。但这个OS是Windows 7而非Windows Phone 7(构建在几乎相同的语言工具之上,但采用了一些创新的OS设计与实现方法)。 与Google一样,微软在细节规划上也是一个双面胶——有时开放,有时保密。但微软总是拥有大量的Beta过程,会邀请广大用户和业界颇具声望的早期客户/组织来试用。然而,微软的软件的交付周期都很长,一般都要以年为单位。颇具代表性的就是Windows发布周期,从XP到Vista用了4到5年时间,从Windows 7到Windows 8估计需要2到3年时间。即便从Vista升级到Windows 7也用了一年多时间。一些小的软件项目如IE浏览器的开发周期也是很长的:IE6到IE7花了6年多时间。即便比尔盖茨承诺IE7之后的升级周期会大大缩短,但IE8还是花了2年多时间,IE9的发布周期估计也是2年左右。 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他们将共存很长一段时间,但我们很难预测他们的发展。如果有人选择了Apple、Google或是微软,那么我们的建议就是在可能的情况下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