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软件在信息系统中起着基础性、平台性的作用,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对信息安全也有决定性的意义。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基础软件的研究工作,在80年代末开始了市场化进程,已经历了萌芽期和单一产品发展期两个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产业链加速整合发展期。如下图所示。
(1)萌芽期(2000年以前)
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从70年代开始进行了一些基础软件的研究工作,但这多属于实验室产品,并未取得市场化。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国内相继成立了金山软件、中创软件、东方通科技、人大金仓、永中科技和红旗软件等本土软件厂商,并开始面向市场推出基础软件产品。90年代,IBM、微软、ORACLE等国际IT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并迅速垄断了中国基础软件市场。
由于国际IT公司的领先优势和垄断地位,在这个阶段国内主要讨论的是要不要发展国产基础软件的问题。1999年,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件惊醒了国人,使得国家最高层以很快的速度就作出了重大的战略决策:我国必须要自主研发高端通用芯片(CPU)和操作系统。
(2)单一产品发展期(2000-2008年)
至此,在各个基础软件领域我国都拥有了国产产品,但本土厂商的产品单一化,多数公司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只覆盖一种类型的基础软件产品。除了中间件市场外,其他三个领域仍被国际厂商所垄断。
(3)产业链整合发展期(2008-2015年)
从2008年开始,我国基础软件进入了产业链整合发展期。2008年10月,中国软件(CEC)投资3027万,以34.01%的比例成为了达梦数据库的第一大股东。11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CETC)通过其属下普华基础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控股人大金仓。同月,CEC和CETC系统共同向中标软件注资2亿元。2010年1月,普华基础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控股日本Turbolinux公司下属的专注于Linux技术研发的TurboSystems公司,按协议在未来的两年内将把对方手中的剩余股份全部收购,这是国内基础软件厂商首次展开海外投资行动。
同时,政府也在加快国产基础软件的应用推广。2009年9月24日,集聚完整产业链的软件产业基地——上海基础软件产业基地在上海市闸北区已经正式挂牌成立。2009年1月1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基于国产软件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应用示范项目”在上海市大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线。
(4)成熟期(2015年以后) 随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以及民众自主安全意识的觉醒,国产基础软件预计在2015年左右完成产业链整合,开始跟国际厂商正面竞争,并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甚至主导国内基础软件市场的发展。国产基础软件开始走向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