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苹果公司推出最新热销平板电脑iPad之后,惠普与谷歌等公司也在计划生产同类产品,让原本平淡的平板电脑市场逐渐热闹起来。 近日,谷歌公司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透露了谷歌平板电脑研发计划的相关信息。据他透露,谷歌正在用Android平台来试验新产品。与此同时,惠普公司也 已于上周通过发布博客以及网络视频的方式对外透露了该公司平板电脑研发的最新进展情况。此外,计划进军平板电脑市场的公司还有:戴尔,诺基亚以及联想。 乔布斯把iPad当作是苹果推出的又一个划时代的产品,而很多跟风的企业也在逐渐佐证着乔布斯的意见。当然跟风的企业看中的不仅仅是平板电脑,还有更多的移动手持设备,毕竟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从上网本时代就已经开始了。iPad的推出不过是加速了这种时尚潮流的演变罢了。 当移动终端成为一种时尚的代言产品之后,PC厂商和手机厂商都不愿失去这个机会,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PC厂商和手机制造商进入到这个领域,包括微软这样的企业都开始推出自己的移动终端设备。移动终端的市场争夺正变得异常激烈,不过,跟智能手机领域产业竞逐类似,在手持移动终端市场,作为后来者的Android,正日益扮演一个“夺食者”的角色。 自打Android被谷歌纳入麾下之后,就已经步入了开源的行列,从现在的平台对比来看,这是一个明智的策略,开源已经是一个趋势,Symbian也开源了,Meego同样完全开源。开源软件正迅速成为在企业和消费者梦寐以求的解决方案。虽然年初时Android由于缺少关注和维护被从Linux内核中剥离。但根据近日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Linux协作峰会(Linux Collaboration Summit)上的消息,Android很可能被重新接纳到Linux内核中。这对广大Android的用户和开发者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 近期,在香港春季电子展上,已经有厂商推出了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电子书产品。据悉,国内多家电子设备厂商开始力推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MID(手持互联网终端设备)等手持移动终端产品。而且,越来越多的厂商倾向于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 而众多的软、硬件厂商也纷纷在自己的产品中加入了对Android操作系统的支持功能。Flash就曾不停的再说要登陆Android系统,但是却从没给一个准确的时间信息。不过最近终于有准确消息出现了,Adobe的总裁兼CEO近日在接受Fox Business的采访时谈到Flash将会在今年下半年登录Android、webOS、以及黑莓三大平台,从而让更多的人看到Adobe Flash给大家带来的边界之处。 而在北京举行的Intel Developer Forum (IDF)大会上,Intel软件和服务团队经理Renee James也宣布,他们已经成功将Android引入到Atom芯片的智能手机里。用Renee James的话说,Intel现在可以让所有的操作系统都顺利跑在Atom手机上了。所以,我们距离看到大批Intel Inside的Android手机甚至是其它Android设备的日子也已不远了。 众多厂商的支持让我们看到了Android在移动终端市场的巨大潜力,不过Android能否成为Google和苹果在平板电脑上竞争的重要砝码,也许在许多人心中仍存在着疑问。 业内分析师认为,在苹果的众多潜在竞争对手中,谷歌是最具竞争实力的厂商。该公司丰富的网络电子图书资源将会为其平板电脑的销售加分。奥兹还表示:“由于谷歌拥有自己的Android系统 ,考虑到为其平板电脑所设计的程序,届时,谷歌的产品将会为整个平板电脑市场带来众多的创新元素。” 而最新资料显示,Google的工程高级副总裁杰夫·休伯(Jeff Huber)近日透露,第一季度的Android应用程序已经达到3.8万个,较上一季度增加78%。休伯称,目前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的设备已经达到34款。目前,基于Android手机的应用程序均与Android基于移动手持终端的系统兼容。这对用户自然是一个非常好的应用体验。当然和苹果的应用程序还有一定的差距,但目前的增长速度还是很可观的。如果Google能够给第三方软件开发商更多的优惠以及带来更多收益的话,那么Android应用程序的井喷并不是没有可能。这些都为Google在平板电脑市场挑战苹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尽管从目前的相关信息来看,谷歌目前仅仅是在“探索”和“试验”,没有迹象表明谷歌已决定将推出平板电脑。但苹果近期公布的iAd移动广告平台计划,对谷歌已经发起严重的挑战,从苹果已经涉足移动广告业务的角度讲,谷歌必须给苹果还以颜色。而且,目前平板电脑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而且业内目前对平板电脑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看法。如果谷歌能够有合适的产品和足够的宣传,那么它完全有可能与苹果公司的IPAD对峙。关于移动终端的竞争早已展开,平板电脑无疑是一个全新的市场,谁都拥有成功的机会。那么不久的以后,我们是否能看到Android在平板电脑上的应用呢?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谷歌平板电脑战胜苹果ipad的十点参考 现在关于谷歌计划进军平板电脑与苹果ipad展开正面交锋的谣言四起。《PCWorld》记者JR·拉斐尔指出,谷歌目前仅仅是在“探索”和“试验”,没有迹象表明谷歌已决定将推出平板电脑。 Android能否后发制“微软”? 乔布斯把iPad当作是苹果推出的又一个划时代的产品,而很多跟风的企业也在逐渐佐证着乔布斯的意见。当然跟风的企业看中的不仅仅是平板电脑,还有更多的移动手持设备,毕竟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从上网本时代就已经开始了。iPad的推出不过是加速了这种时尚潮流的演变罢了。 Google平板电脑更具竞争性要做的5件事 Google 宣称其正在开发一款号称 iPad 有力竞争对手的预装 Android 系统平板电脑。假定这都是真的,那么 Google 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以便与苹果的 iPad 相抗衡? Android自守三分地抵御iPhone十个方法 当今的智能手机平台似乎已经面临洗牌的境地,传统手机操作系统老大Symbian最近已经没有了动静,饱受谩骂之痛的微软在推出了Windows Phone 7之后终于给大家一个交代,不过要想有所成绩还需时日。三星基于Android的bada操作系统也开始试水智能手机市场,诺基亚的Meamo也同英特尔的嵌入式系统Moblin联姻推出Meego被寄予厚望,平台之间的版权之争从未平息,但是谷歌和苹果之间的争夺战似乎愈演愈烈、厮杀甚欢,战斗持续升温。 今年iPad和Android将占领75%平板电脑市场 市场研究公司IMS Research(以下简称“IMS”)预测,2010年苹果iPad和谷歌Android将占领75%的平板电脑市场。iPad大获成功表明平板电脑在消费市场需求巨大。 电子厂商热烈追捧 Android抢跑“iPad” 在继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不断攀升后,Android开始“夺食”手持移动互联网终端市场。4月13日,香港春季电子展,OPPO旗下一款Enjoy电子书引人瞩目。事实上,伴随着大洋彼岸iPad和kindle的市场风暴,中国的手持移动终端市场,也开始蓄势待发,而作为智能手机市场后起之秀的Android系统,可能成为这个“旧”产业的“新”主导。 Android或将重返Linux内核 根据近日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Linux协作峰会(Linux Collaboration Summit)上的消息,Android很可能被重新接纳到Linux内核中。Android在年初被从Linux内核中剥离,而 Linux基金会当时给出的原因是由于缺少关注和维护。 Adobe CEO:下半年Android手机就可以用Flash lash不停的再说要登陆Android系统,但是却从没给一个准确的时间信息。不过就在我们大家对于Adobe的态度不太满意时,Adobe的总裁兼CEO近日在接受Fox Business的采访时谈到Flash将会在今年下半年登录Android、webOS、以及黑莓三大平台…… Intel宣布Android平台成功移植到Atom芯片之上 在北京举行的Intel Developer Forum (IDF)大会上,Intel软件和服务团队经理Renee James宣布,他们已经成功将Android引入到Atom芯片的智能手机里。用Renee James的话说,Intel现在可以让所有的操作系统都顺利跑在Atom手机上了。 Archos:Android将全面登陆3寸到10寸产品 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Archos总裁Henri Crohas展示了一张幻灯片,揭示了公司发布六个型号的平板计划。有趣的是,从 3英寸到10英寸,它们都计划将Android系统塞机器里去。 Android电子市场目前已有3.8万应用可供下载 在当地时间4月15日举行的Google第一季度盈利电话会议中,Google公司高级副总裁 Jeff Huber对Android相关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公布。据Jeff Huber称,目前Android电子市场现在已经提供有3.8万个可供下载的应用程序。 Google创始人:Android与Chrome OS可能整合为一 多Google观察者都不解,Google为何在外界逐渐接受Android成为智能手机和上网本操作系统时,又在今年7月宣布Chrome OS计划。毕竟,当你已经有一个重塑移动计算经验的开源操作系统,何必再开发一个以重塑个人计算经验为目标的开源操作系统? 未来谁能引领Android大势 如果有人问,过去的2009年最火爆的手机是哪一款,这一定是笑侃,无稽之谈,不管各大商家如何追捧自己的品牌,站在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都会对此不屑一笑。但如果有人为,过去的一年内最受欢迎的手机操作系统是什么,我想,要非谷歌的Android莫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