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上看,微软IE的全球份额由1995年的3%到2003年的95%,再到2007年的70%左右,火狐及其他开源浏览器的“制衡”效应正在显现。 1998年11月,AOL以42亿美元收购了Netscape,但实际上一年之后,便结束了微软与Netscape之间那场著名的浏览器之战。在之后的很多年,IE没有发布新版本。宫力说:“因为没有竞争。”“在微软睡觉的时候我们做了很多创新,所以你看到IE7也拷贝了很多火狐的功能”。 CNET曾经在一篇报道中提及:“2003年的IE甚至和Mosaic没有太大的区别。” 然而不论是微软现在还是过去的员工都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他们反驳道:虽然IE的外观没有太大改变,但在与Windows的集成以及模块构成方面进行了重大改进,这些改进帮助IE战胜了象AOL这样强大的对手。 此外,市场份额也是一个重要杠杆,当一个产品的份额达到5%—10%的时候,就会对对手构成压力,因为5%—10%的用户已经是一个不小的群体,“争取做到10%之后,这个局面就会好转”。 而全球范围内,火狐已经超出了10%这个杠杆,明年的目标是达到30%左右,而宫力的任务,则是迅速将火狐中国市占率提升到当前全球平均水平,并从经济上尽快实现自负盈亏。 从哪里开始? 挑战IE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这正好说明了,挑战起来实际上困难重重,安全和稳定或许是开源浏览器的切入点,因为IE在安全与稳定上头备受诟病。 但有人为微软找托辞,说IE一度拥有多达95%的份额,受攻击的机会更多,如果火狐能够有这样的占有率,同样逃脱不了被攻击的命运。但宫力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表示:“越流行的确越容易被攻击,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会被攻破。我不认为随着用量增加,被攻破的机会就会更大。微软的IE本身就有问题。” 11月19日,Mozilla发布了火狐3.0 beta 1版本,安全性、易用性等都有了一系列改善,新火狐甚至在断网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运行网络化的程序。 对开源浏览器的赞美我们无需在这里赘述,但对宫力博士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从1%开始。他说,半年以来,实际上火狐在中国占有率已经接近2%了。——这,或许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