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is既然重新设计,那么Codis首先必须满足自动扩容和缩容的需求,其次则是必须避免单点故障和单点带宽不足,做一个高可用的系统。在这之后,基于原有的遗留系统,还必须可以轻松地将数据从Twemproxy迁移到Codis,并实现良好的运维和监控。基于这些,Codis的设计跃然纸面:
然而,一个新系统的开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一个复杂的分布式系统。刘奇表示,虽然当时团队只有3个人,但是他们几乎考量了可以考量的各种细节:
而在考量了一切事情后,另一个争论摆在了眼前——Proxy或者是Smart Client:Proxy拥有更好的监控和控制,同时其后端信息亦不易暴露,易于升级;而Smart Client拥有更好的性能,及更低的延时,但是升级起来却比较麻烦。对比种种优劣,他们最终选择了Proxy,无独有偶,在codis开源后,twitter的一个分享提到他们也是基于proxy的设计。
Codis主要包含Codis Proxy(codis-proxy)、Codis Manager(codis-config)、Codis Redis(codis-server)和ZooKeeper四大组件,每个部分都可动态扩容。 codis-proxy 。客户端连接的Redis代理服务,本身实现了Redis协议,表现很像原生的Redis (就像 Twemproxy)。一个业务可以部署多个 codis-proxy,其本身是无状态的。 codis-config。Codis 的管理工具,支持添加/删除Redis节点、添加/删除Proxy节点、发起数据迁移等操作。codis-config自带了一个http server,会启动一个dashboard,用户可以在浏览器上观察 Codis 集群的运行状态。 codis-server。Codis 项目维护的一个Redis分支,加入了slot的支持和原子的数据迁移指令。 ZooKeeper。Codis依赖ZooKeeper来存放数据路由表和codis-proxy节点的元信息,codis-config发起的命令会通过 ZooKeeper同步到各个存活的codis-proxy。
最后,刘奇还介绍详细的了Codis中Migration、lock (rwlock)等操作的实现过程和原理,以及从Twemproxy迁移到Codis的详细操作。更多Codis详情可移步Clodis开源页 GitHu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