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LUPA开源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文章 帖子 博客
LUPA开源社区 首页 IT综合资讯 查看内容

混合云将是未来必然趋势,五大原因来证明

2015-1-9 10:15| 发布者: joejoe0332| 查看: 632| 评论: 0|原作者: 史红霞|来自: CSDN

摘要: 相关数据显示:到2018年,超过四分之三的负载将在云数据中心处理,22%的负载在传统的数据中心处理。云流量的增长为混合云技术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契机,因为他正开始引领其他云平台向前发展的方式。 ...
  相关数据显示:到2018年,超过四分之三的负载将在云数据中心处理,22%的负载在传统的数据中心处理。云流量的增长为混合云技术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契机,因为他正开始引领其他云平台向前发展的方式。

IBM SoftLayer数据中心的服务器 


  2015年,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我们中的大多数生活在云中。我们使用更多的移动设备,甚至从不同的数据中心请求更多的数据,要求更多的基础设施被设计以支持下一代云平台。数据中心正成为多租户的大规模枢纽,不断地被分配更多的资源,甚至经历更多的利用率。


  最新思科云指数报告表明一些相当有力度的趋势:

  • 到2018年,全球数据中心IP流量将从2013年的每年3.1 ZB(每月255EB)增长到8.6 ZB(每月715EB)。
  • 在接下来的五年,全球数据中心IP流量几乎增长3倍(2.8倍)。总体来说,从2013到2018年,数据中心IP流量将以23%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增长。


  这最大的变化是:到2018年,超过四分之三(78%)的负载将在云数据中心处理;22%的负载在传统的数据中心处理。


  此外,云流量增长的重要促进者有快速应用和迁移到云架构,还有云数据中心处理显著更高流量负载的能力。


  那么,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注意力聚焦在混合云模型上呢?因为这个云模型将开始塑造其他云平台以怎样的方式向前发展。

  • 它是最靠近不确定云。将来,所有的云模型需要互相连接。有许多来自外部的资源使得“传统”技术上的私有云成为混合云模型。现在,使用混合云资源把你的数据中心平台扩展成某种类型的云甚至变得更容易。
  • 更大的互联支持。起先它并不那么容易。但是现在传统数据商正在为私有和托管数据中心,并创造较易的、全球的、互联的解决方案。随着带宽的提高,连接方面有更好的优化方法,整体资源利用率正变得更加合理。应用程序接口和开源代码云平台正在创建一些相当有力的方式去连接,其中用了令人惊讶的技术。
  • 许多新的使用情况。作为投入到混合云浪潮的数据中心,定价、解决方案和产品都变好了很多,有了更多的竞争力。这意味着较小的企业能参与到混合云的游戏中。为什么?数据中心拓展,灾难恢复和业务连续性,建立“business-in-a-box”,发展完全基于云的业务分部,甚至创造新的服务产品,这是许多组织积极探索混合云模型的几个原因。
  • 政府和监管的变化。这个是真正开始对云模型起作用的原因。例如,进来的综合性规则(被制定作为对HIPAA的改变)现在允许组织变成商业伙伴(BA)。商业伙伴是任何不仅仅短暂访问数据的组织(例如联邦快递、供电系统、美国邮政署)。组织可以签商业伙伴协议(BAA),这个允许他们承担额外的责任管理被保护的医疗信息(PHI)。监管也正在改变数据中心供应商如何处理电子商务。看看存储架区(Rackspace)和它对PCI/DSS的处理。在高层,他们聪明地控制着数据通过云、组织的服务器和支付网关。这个类型的设计允许你的组织持续地控制敏感信息的流动。
  • 不断变化的用户(和企业)。混合云的动态特性允许组织按比例快速变化。事实上,云流程允许公司设置流量和用户阈值立刻按比例变化他们的平台为混合云模型。继续向前发展,企业将寻找更接近终端用户和他们自己位置的新方法,并转发他们的数据。这意味着内容分发网络和边缘计算变得更强大。寻求混合云在扩展传统云能力和数据中心模型上产生大的影响。


  未来云和数据中心模型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是很难说的,因为预测计算已经变得比以前更难。不过,我们确定在短短几年内云互连将扩展到更多的终端。谷歌是非常积极地用类似筑巢购买的兼并方式扩展到家用。我们在创造智能汽车、智能家电,甚至是不间断的业务点。所有的这些需要从现代数据中心平台甚至是未来云环境获得更多。


  原文链接:Five Reasons Hybrid Cloud Technologies Will Continue to Grow(翻译/史红霞)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漂亮
  • 快毕业了,没工作经验,
    找份工作好难啊?
    赶紧去人才芯片公司磨练吧!!

最新评论

关于LUPA|人才芯片工程|人才招聘|LUPA认证|LUPA教育|LUPA开源社区 ( 浙B2-2009018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6705号   

返回顶部